潭影悠悠,風情萬種/林萬來

  • 2013-03-01
 從小就夢想到風景月曆上明媚的風光地方去旅遊,也一直把臺中公園和南投魚池的日月潭搞混。長大後,有空到訪日月潭,多半是環湖一周後便匆匆離去,留下驚鴻一瞥。
 有一次例假日,進入環潭公路,中午要找尋落腳處午餐,路過伊達邵族部落,卻因人滿為患而作罷,只好匆匆離開。還好不久,在潭邊某處找到停車位,但沒看到飯館,只好買幾顆茶葉蛋和大塊豆腐乾充飢;這時,才發現許多人都和我們一樣,快走在附近的木頭步道上,走向一處可以登高遠眺的涼亭看臺。我們吃著簡餐,清風徐徐吹來;看著許多船隻在潭中奔馳,在綠水中激起一條條的白浪,讓我們忘神;要不是身邊的人潮,就彷彿置身在無憂島上。
車繼續前行,就在玄奘寺附近停車閒逛。走入寺中庭園,雖然人多卻不吵雜。步入寺中一屋,屋前書寫著:「免費奉茶」;只見尼姑倒滿一杯杯的茶水,等待訪客取用。一杯茶水,讓趕路的我心緒得到不少紓解,我與妻和一群訪客坐在寺旁的涼亭上,悠然的遠眺日月潭景。閒坐一下午,快到下午四、五點,因為沒有事先訂房只好驅車返家。
幾天前,我們又來到了環潭公路,把車停放在竹石園,由步道走到潭邊;水社親水步道讓人大開眼界,伸手可及的潭水,一波又一波的朝我們奔來。好像發現新大陸似的,一路走著、望著,望著潭影悠悠,有時波平如鏡,映照著周邊樹木的容顏,有時又因船過而撼動著潭水和潭邊停泊的船隻、浮動的碼頭,有如地震般的懾人心魄。這是我第一次與潭水如此親近。
就在潭邊,我們發現三、四位釣客,所謂「醉翁之意」,我想他們只是想到潭邊享受一份清閒和寧靜,釣起一潭明亮的心情吧。有二位從板橋移居日月潭附近的老者,撐著一把傘,有一搭沒一搭的與我們閒聊。他們釣了一尾手掌大的魚,幾尾約十幾公分長的小魚,在他們的魚網中遊動著。
還有一位由臺中來的釣客,從年輕二十多歲釣到中年。他說道日月潭的魚越來越難釣,從早上八點多到十點鐘,沒有一條魚上鉤。但,他仍然時常前來,因為日月潭的晨昏和四季,是他欣賞不完的旖旎風光,他百看不厭。我看他最懂得享受人生、最富詩情畫意,旁邊放著一把躺椅、一本旅遊書、幾小袋魚餌,八支釣竿同時擺放在潭邊。我們問他如何遊歷日月潭;他懂得真多,不吝惜的告訴我們,有如知心好友一般。他告訴我們一些日月潭的故事,例如:涵碧樓旁梅荷園步道風情萬種;可以在慈恩塔360度的景觀視野中,眺望全潭景致,更可觀星賞月;在纜車站可以登高望湖;水社大山的日出、土亭仔步道夕陽照映潭面的波光、玄奘寺和文武廟的寺廟夜景,以及向上遊客中心的造形別樹一格,頗富藝術感等等,都可以體驗日月潭的內涵。他的真誠和和善,添增旅途中的諸多暖意。
告別他,我與妻繼續前行,我們看到水上加油站的新奇,也發現潭邊無數的架筏植草,有如水上浮嶼,隨著潭水晃動得厲害,卻生機處處,動感十足,仿如多情女子不時的款腰擺臀,讓人更加感受到明潭的另類風情。
 這源於一則迷人而美麗的魚姬故事:傳說潭中住有一位邵族人稱的魚姬(邵族話叫Taqrahaz,達克拉哈),靠著潭中的水中生物維生。她告知邵族人:「你們要在日月潭上架筏植草,編製草坡;筏上放置土壤,種植水草,給小魚蝦一個家,這樣才會有捕不完的魚蝦……。」
如今,我終於見識到日月潭部分的美景,這幾天將再花二、三天夜宿日月潭,細細品味這豐實的美麗,相信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