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前)第二章 析論漢語方言語音拼音方法的演進
第一節 語音學概論
人類的語言,毫無疑問是靠「語音」讓它表現出來的。語音是語言的物質載體,猶像是物質的外殼;也是語言的表現單位,或稱謂記錄語言的符號。關於語音的基本概念,則分述如下:
一、甚麼是「語音」
「語音」雖然是一種聲音,但又與一般的聲音有著本質的區別。換言之,「語音」就是語言的聲音。進一步嚴格的說,「語音」的定義是「由人的發音器官發出,用於人與人之間交際和表達一定意義的聲音」。
譬如說馬祖話的語言系統裡,「 我(丌ㄨㄟ) 欲(ㄜㄟˋ) 去(ㄎㄜˇ) 馬(ㄇㄚˇ) 祖(ㄧㄡ) 客(ㄎㄚ) 遛(ㄌㄧㄡˋ) 」這個詞彙發出一串聲音,當一個人用說話器官,說出以上的聲音以後,其他的人立刻聽懂說話者一定意義的聲音,就是語音。
二、語音的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
語音不同於自然界的各種聲音,包括不同於其他動物的聲音。要瞭解人類語言的語音,得就從物理、生理、心理和社會等多方面認識語音的屬性。
1、語音的物理屬性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能夠聽到四周環境中各種聲音,汽機車聲音、廟宇敲擊木魚聲、洗衣機聲等。這些不同的聲音都是由不同物體的振動而產生。 物體受外力作用產生振動,並推動周圍的空氣形成聲波;聲波傳到人的耳朵裡引起鼓膜振動並刺激聽覺神經,最終使人產生聲音的感覺。聲音的物理屬性,即音高、音強、音長和音質這四個要素。
A、音高
「音高」字面上的意義就是聲音的高低。物理上音高決定於聲波的頻率:頻率越大,聲音越高;頻率越小,聲音越低。人耳能聽到的聲音頻率範圍在16-20000Hz之間。低於16Hz的「次聲」和高於20000Hz的「超聲」都是人耳聽不到的。音高的變化是漢語語音中,區別意義的一種手段。如 漢語普通話「媽、麻、馬、罵」,音高變化都是語言的主要構成要素。
B、音強
「音強」字面上的意義就是聲音的強弱。物理上音強決定於聲波的振幅:振幅越大,聲音越強;振幅越小,聲音越弱。語音的強弱與語音的高低是不能相對並論的。如女人小聲說話音高還是高;男人大聲說話音高還是低。所以要靠音強才能體現語音中的意義變化。
C、音質
「音質」字面上的意義就是聲音的本質和特色,所以又叫作「音色」。這是一個聲音區別另一個聲音的基本特徵。假設它們的音高、音強都相同,可仍然有不同的音產生,這也就是音質的差異。從物理上說音質決定於「複音中陪音的數量和振幅」。可以解釋:一般聽到的任何聲音都不會是只有單一頻率聲波的「純音」,而是由一系列頻率、振幅各不相同的聲波複合而成的「複音」。 複音在音質上主要分為「樂音」和「噪音」兩類。樂音聽起來和諧悅耳,如語音中的元音,各種樂器發出的聲音等。噪音聽起來嘈雜刺耳,如語音中的輔音,大多都是噪音。
2、語音的生理屬性
語音的源頭是人的發音器官,人的發音器官大致可分成三個部分,動力 源,發音體,共鳴器:
A、語音的動力源-「肺」
肺的呼吸運動主要產生氣流從而為發音提供所需的動力。人在說話時,大多都只是利用呼出的氣流來發音。如我們平常所說的話,都是從呼出的氣流產生的音,但一般說人的吸氣跟語音無關。肺的活動主要決定語音的強弱度,亦是呼出的氣流量大,發出的聲音就比較強;反之發出的聲音比較弱。
B、語音的發音體-「聲帶」
肺只提供發音所需的動力,但氣流本身並不發音。要發出的聲音就要靠「聲帶」。聲帶鬆振動慢,聲音就低;聲帶緊振動快,聲音就高。如女子和兒童的聲帶較短較薄,聲音會高些;成年男子的聲帶較長較厚,所以聲音會低些。
C、語音的共鳴器-「聲腔」
聲帶產生的原始聲波實際是像蜂鳴一樣微弱的聲音,要使聲音擴大並形成不同音質的語音,就要靠「聲腔」。聲腔是人的發音器官從聲門往上, 到嘴唇或鼻孔的一條不規則的管狀氣流通道,其中包括咽腔、鼻腔和口腔 三個部分。聲腔對於語音的作用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共鳴作用」,也就是通過聲腔這個共鳴器,把聲帶振動形成的原始聲波放大,最終成為人耳能聽 見的各種聲音。二是「調節作用」,也就是決定前面說的語音的「音色」。其在聲腔中可以形成不同音色的元音、輔音和鼻音,能產生調節聲音的作用。
綜觀以上,語音產生的生理條件概括起來分析,可以說以三個條件中只要有一個條件不同,就會產生不同的聲音,特別是不同音質的聲音。
3、語音的心理屬性
語音還與人類的心理活動有著密切的聯繫,或者說語音的差異有時還取決於「聽覺」。人對語音的感知表現就是語音的心理屬性。人的大腦聽覺中樞在進行語音識別時,顯然對聽覺器官傳送過來的聲波進行了一定過濾和篩選,只選擇並提取與識別語音有關的特徵,而捨棄其他信息。當然這是一個十分複雜且目前尚知之不多的心理過程,這方面研究對人工合成語音和語音通信工程都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4、語音的社會屬性
語音雖然具有物理上和生理上的自然屬性,因為語音畢竟又是一種具有特定社會交際功能的聲音,當然就更是一種社會現象。語音在這方面的特性就是語音的社會屬性,而且語音的社會屬性也是語音與一般聲音相區別的本質屬性。語音的社會屬性主要表現為語音是和語言的意義聯繫在一起,而且語音的表義功能,在本質上說是社會賦予的,是一種社會約定。語音的社會屬性還可以從語音所具有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來看。不同的語言或方言在語音上都有自己的獨特系統,也可能使用不同的語音。 語音的民族性和地域性特徵,同樣都是在特定社會中形成的,都是社會獨特選擇的結果,而不是由語音本身物理條件或發音器官的生理條件所能決定的。
第二節 漢語語音概略
漢語的音讀是基於語音,我國昔日研究音韻的學者,將一字之音分為兩部分,前者稱為「聲」,後者稱為「韻」。同時,漢語為一種有聲調的語言,於是將整個字音根據音之高低、長短、升降、緩急的不同,而加以區分,稱之為調。這樣由聲與韻結合,再加上調讀,就構成一個完整的、可分辨字義的音節,每一個字音都含有聲、韻、調三部分。
一、聲母的結構
聲是輔音,韻主要是元音,調指全字字音高低升降等特徵。有時也有一 些字只有韻母無輔音,通常我們習慣上仍稱之為零聲母。至於韻和調,則是任何一個音節,都必須具備的。古時,用以表示音節中「聲」的標目,稱之為「字母」或「紐」,其涵義相當於現在「注音符號」所說的聲母。古時候沒有注音字母或音標,只能以漢字來代表聲母,於是把發音部位、發音方法相同的歸納於一類,舉其中一個漢字為目,稱之為聲母。唐末,釋守溫根據音理,歸納發聲相同 的漢字為30類,每類以一個漢字為代表,謂之聲母。後人以30個字母加 以增益,成為傳統所稱的「守溫三十六字母」。
研究音韻的學者,還將就其發音部位的不同和發音方法的差別進行分析,就是音之清濁問題,把發音時聲帶顫動的音稱為濁音,聲帶不顫動的(實 際顫動微而不顯)稱為清音,又細分為全清、次清、全濁、次濁四種音。
二、韻母的結構
另韻母部分,一個韻母可分為三個部分,即韻頭、韻腹和韻尾。韻頭或稱介音,一般由元音或半元音充任。韻腹是韻母的核心部分,他必須是元音。韻尾在韻腹之後,一般稱為尾音,它可以是元音,也可以是輔音。惟韻頭與韻尾並非每個韻母所必備,其間有或缺其一者,亦有兩者俱無者。而主要元音(韻腹)則為每個韻母所必備。
於是古學者與研究聲母一樣分析到韻母;將韻腹、韻尾和聲調三部分皆相同的字列為同韻,每個韻以一個漢字為代表,稱之為韻部的韻目。由於如此分類,將韻腹、韻尾和聲調三者之異同來區別,自然所分韻部之數, 遠較聲母為多。隋陸法言所作《切韻》即列有193韻,宋人依《切韻》增訂《廣韻》則為206韻。
另依韻母中元音及介音發音狀況,分辨音洪、細之差異,並結合韻母中第一個元音的發音狀況,將韻母分為開口、齊齒、合口、撮口等四呼。皆依發音狀況而命名的。所以潘耒在《類音》一書中說:「初出於喉,平舌舒唇,謂之開口;舉舌對齒,聲在舌腭之間,謂之齊齒;斂唇而蓄之,聲滿頤輔之間,謂之合口;蹙唇而成聲,謂之撮口」。
三、聲調的結構
一個音節高低升降的不同讀法稱為聲調,中古時代將漢語的聲調基本分為平聲、上聲、去聲和入聲四種。而近世則轉化為陰平、陽平、上聲、去聲。聲調為漢語所固有,在南朝齊梁時(距今1400年間),即有人正式提出 平聲、上聲、去聲和入聲四聲之名稱。清末民國初年正式制訂的「注音符號」字母,聲調部分正式採用陰平、陽平、上聲、去聲等四聲。並沿用至 今已達100年之久,推行全國語言所採用之讀音、拼音方法,進而達成促進統一國語運動等手段,掀起了積極作用的效果,並已見開花結果階段及至臻輝煌境界。
第三節 民國前漢語音拼音方法
早期的漢字體系是以象形、指事、會意為主體的形意文字,這種文字主要以形表義,文字形體本身,缺乏標音符號,讀音無從據以知音。其後雖然發展了形聲、假借之類的象聲寫詞法。但是六書之假借,無非是借某一整個的字體以表另一同音之語詞。而形聲字同樣是用已有的文字為聲符,實質上也是以字表音,與假借之「借字表音」如出一轍。總之,漢語雖從形意文字發展為意音文字,但沒有像拼音文字那樣把音讀組織分析出來。因此,漢語在自周秦兩漢以來一千數百餘年,其注音方法,一直採用以下諸法:
一、先秦的注音符號
我國對於文字知道用注音的方法,古時候的形聲字為其濫觴。形聲字是古人造字方法六書的一種。一個字由兩部分合成,一部分是意義的符號;即所謂形。一部分是聲音的符號;即所謂聲。這個聲音符號就是注音符號。
例如江字:「氵」是江字的意義符號,「工」是江字的注音符號。 注:六書一曰指事,指事者,視而可識,察而見意,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畫成其物,隨體詰詘,日月是也;三曰形聲,形聲者,以事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會意,比類合宜,以見指撝(ㄏㄨㄟ),武信是 也;五曰轉注,轉注者,建類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 借者,本無其字,依聲託事,令長是也。(未完待續)
馬祖話語音調的研究(二) 文:陳儀宇
- 2013-1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