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萊塢電影喜愛拍攝激烈的戰爭片之外,也經常探討退伍軍人難以適應平民生活的題材,大部分的情節就是在夢境中回到戰場,重覆難以忍受的死亡記憶,以及目睹同袍傷亡卻無能為力的歉疚,然後全身冒著冷汗、掙扎不已之後,才從噩夢中突然甦醒過來。
對於這種類似「戰場症候群」的後遺症,許多人大都會給予無盡的同情,以及將心比心的心情來包容、疼惜和支持他們,並且盡力協助這些戰爭英雄克服心中難以磨滅的障礙,以便及早融入社區、家人和恢復正常生活。
媒體也偶爾報導有些殺人犯在落網之際,透露心中突然有一種如釋重負的感覺,「在逃亡期間根本無法睡得好覺,每次閉上眼睛都會夢到受害者傷亡時候的臉龐,因而驀然嚇醒之後只得眼睜睜到天亮。」監獄教誨人員轉述嫌犯的話時表示。
提到疑似心理創傷的後遺症,日前媒體也追蹤報導,日本派往印度洋和伊拉克協助勤務的自衛隊員,從2001年以來到今年已經累計有五十四人自殺。
這篇報導提及日本防衛省在國會披露,日本依據「反恐特別措施法」派往印度洋執行燃油補給任務,回國之後至今計有二十五位海上自衛隊員自殺;後來又根據「伊拉克復興支援特別措施法」派往伊拉克的自衛隊員中,則有二十一名陸上自衛隊員,和八名航空自衛隊員相繼自殺身亡。
「日本官方沒說明這些自衛隊員自殺的具體理由,僅表示難以斷定這些人的自殺與海外派遣經歷,確實存在著直接的因果關係;但是其中約有四個人被認為是因為派遣到伊拉克戰場,於是產生了心理調適不良之壓力,因而導致出現『創傷後障礙』的症狀而自殺。」媒體作了進一步的報導與詮釋。
看到這些讓人無法釋然的自殺身亡之悲劇,不禁想到專業心理醫學層次的問題,由於戰場記憶深深烙印在人們內心之中,因而造成難以抹滅的創傷,雖然在平時看似恢復了正常狀態,可是潛藏在更深底層的心理傷害,卻偶爾會從潛意識裡鑽了出來,其中最明顯的例子之一,就是像似上述的退伍軍人,經常會作噩夢而過著夢魘一般的日子。
當然戰爭英雄與創傷症候群的情況,並非人人都會遭遇到,不過有一位朋友則經歷過類似不愉快的挫折心情,因而在日常生活裡,也都一直發生從噩夢當中醒過來的事情。
「由於在職場上遭遇到嚴重的挫折,簡單說就是面對調職和優退的恥辱,一直在心中如影隨形而耿耿於懷,即使後來想法改變而能夠釋然,可是卻經常夢見回到工作場合,而且是那種無法紓解和麻煩的糾葛,讓夢境故事情節老是纏繞在無厘頭的情境當中,然後在醒過來之後才得以跳脫夢魘之苦!」雖然她以平心靜氣的方式,緩緩敘述其遭受夢魘纏繞的經過,可是卻也可以感受到她正面臨極度困擾之苦。
根據「維基百科」對於「夢魘」的解釋,約略是指人們在睡眠時所作令人感到恐懼的夢境,有時候會伴隨胸悶氣、短等和掙扎而難受的感覺。
維基百科又說,一般認為刑事犯罪或傷害事故的受害者與目擊者,大都會因為精神受到刺激、睡眠環境的空氣污濁、睡眠時因為體內疾病導致的不適等因素使然,或是一些人因為閱讀恐怖小說、觀看恐怖電影之後留下了強烈的印象之故,因而比較容易引起心血管病的症狀而產生夢魘。
此種對於夢魘之解釋,排除了怪力亂神和無端揣測的神話,而且屬於學與理性的範疇,應該是比較讓人可以接受和理解的說法。
提到這些戰爭電影情節、朋友親身遭遇、自衛隊員自殺輕生和專業的科學解釋之後,回過頭來思索每當我們面對這些可能發生在身邊的情節之際,由於大家並非專業的心理醫師之故,所以總是無法提供有效和能夠紓解的處方,來幫助經常因為夢魘個案受害者,平安度過潛意識所作祟的夢魘之苦。
不過人們偶爾在夢境中遭遇夢魘情境的時候,其實醒過來之後還是得要面對現實,譬如盡量尋找專業人士之協助,讓壓力與困擾的夢魘情境,得以運用各種方式找到釋放與壓制的方法,才能夠從根本拔除夢魘的魔爪,然後重新開啟另外一個平靜而正常的生活,那麼才是比較適當的處理方式了。
夢魘/林清陽
- 2015-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