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票於我而言,是跨出夢想的一步,也是滿足博弈心態的一種方式。
兩個月為期,二十五號固定對獎,打回老家的時候,話題一定會有發票中獎,通常不是雙親問,就是我問,問句十幾年沒變,是:「這次有中嗎?」當然,大多時候是沒中的,只能互相安慰,再接再厲。但讓我們覺得困惑的是,中獎號碼變多之後,中獎機率反而變低,多了一千萬的號碼,反而小獎摃龜機率變高。
但發票也不是全然不會中的,細數我們家的中獎史,最高有人中過四千元,而我則有一次中了六張兩百塊,是中最多張的一次。而發票多真的就會中嗎?這可不見得,有時候幾張發票就幾乎都中,一大疊發票,只是頻頻與財神擦身而過,母親說的很好,她說:「會中就會中,那麼多張也不見得會中,會中的,幾張搞不好就中了。」正好預測到下期的結果,我那時候捐了不少發票去慈善機構,只剩下後半期的幾張,沒想到一連中了好幾張,而家中有目的性的收集全家人的發票,滿滿一疊,全部沒中。或許那也有種莫非定律存在,不然就是冥冥之中早就已經註定誰會不會中,反正拿發票也是舉手之勞,隨手拿拿,月底還能對對獎,沒中倒是也不會有什麼損失。反正也不用太鐵齒,硬要收集什麼發票,有人一張遊戲卡就中,或是去加油,或是一瓶飲料就中,倒也不是買什麼或去哪買的機率問題。
但小時候,一張發票對我們而言的價值非凡,要賺額外的零花錢,得從這邊來賺,而發票對我們而言有一種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心情,這也是對發票的奧妙之處,你很喜歡對,也喜歡中獎的感覺,但內心又怕摃龜,又怕全部沒中獎,兒時中的兩百塊,拿到同學前炫耀一番,但換成兩張一百元,又是空虛的花掉,期盼會中發票的最大獎,就能買房子、買所有想要的東西,殊不知天下掉下來的禮物也不是人人都能得,只是人人有希望,個個沒把握,發票爭奪戰於是生焉,寧錯殺也不放過,在地上舉目所見,或是便利商店客人不要的,通通可以成為囊中之物。
在高中時,曾經參與電台的志工活動,到嘉義的中山公園募捐發票,當時發票募捐沒那麼容易,而且有發票的地方也不多,不像現在有些餐廳或是店家,只要賺得夠多,通通被政府列為繳稅名單,一定得開發票,不然會被舉報,就像嘉義著名的砂鍋魚頭店,有新聞就指出它沒開發票而受罰。有些店家還會取巧,有開發票,但你要跟它講要發票才會給,這樣便會讓人覺得到底哪家店有沒有開發票,有開,怎麼不光明正大地給客人發票,給了發票,對於他們又有何意義呢?但上次看到另一則新聞,有員工把一盒喜餅的價格誤植了幾十萬,如此,使得店家無辜背上莫名的稅金,這或許也是發票的利與弊,而一張發票也沒那麼容易理解。
以前上課時,有不少老師用日據時代的收據當成一種史料,當成線索來看當時人的購物或是該名人物對於某種事物的喜好,或是標註他到底做了什麼事情在當時,這似乎用在一種辦案的方式也可以理解,在真實世界或是戲劇,有不少婦人抽查丈夫的發票,藉此發現他有外遇的傾向,或是他那段沒有與她相處的時間到底做了什麼,一張發票的確是有很大的功效,只是現在換成電子發票,或許相當程度也為某些事情某些人規避了直接的事情,但相當程度的也更準確的記載時間與日期。
朋友現在已經熱衷於用電子發票,而且在很多部落格裡也被推廣使用,政府覺得可以節能減碳,這些年與便利商店合作也紛紛的推動,但我還是習慣用實體發票,而也樂於將它一張接著一張的捐出去,先前國圖舉辦捐發票換書的活動,我還樂捐了一堆發票換好書,一堆人也帶著發票前去,看著那滿滿一桶的發票,總是想起經濟衰頹與消費的關係,好像那麼多人消費,那麼多張發票,政府與民間卻還是喊著經濟差,沒人消費,那些發票或許都集中在某些人手裡,進進出出吧!
今日,我喜歡與女友一同對發票,雖然我們分隔兩地,也能透過手機或通訊軟體聯繫,每到月底,我們便能拿出發票,我在一邊念著號碼,她在一邊對著,我們都懷有中獎的夢想,也在電話旁許下了中獎的願望與規劃,或許那樣的夢一直隨著發票的存在繼續下去,而讓我們更為重視每張發票,到底說它還是夢想啊!
發票/徐夢陽
- 2016-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