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寬恕/乃 欣

  • 2016-04-25
 因為從沒有一種意欲無缺憾,也沒有一項嘗試不出錯,更沒有一件成就無限量,且無所謂的人為過失,我們只能因寬恕而被解救。
 「寬恕」這兩個字所散發的氣息是,美妙溫馨且洋溢著神聖的靈氣。它是人性中最珍貴獨有的一種美德。寬恕意味著不追究、釋放,一種具有治癒、重生、和復健功能的行為。
 只是,寬恕別人,雖只在一念之間,做起來,卻比想像中困難多了,甚至人們對自己所犯的錯,也很難原諒,終其一生,受著良心的責備,懷著一腔不安和罪惡感,唯有死亡,才得以解脫。
 有一位丈夫,每星期天都帶著滿腹愁緒去找牧師。這個男人說:他的妻子一生中最大的願望是去一趟法國的凡爾賽宮,而他總以各種理由推拒,如今她過世了,再沒機會了卻心願,帶著未圓的夢走了。多年來,他一直責怪自己,竟然這樣殘忍地傷害自己的妻子……,他怎麼也無法原諒自己。
 不能寬恕自己,泰半出自良知的責罰,但無法寬恕別人,則全然以恨、報復為基點。當一個人身心受到創痛時,第一個反應是忿恨、盛怒、委屈、不平,接下來萌生的便是要求討回公道,以報復來填補心中的怨怒。
 於是,「以牙還牙」、「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你讓我受什麼樣的罪,我照樣還給你」,便成為報復常見的手段。類似的情境,更常成為小說、電影的題材,尤其武俠片中,「報仇」幾乎成了固定模式。我們不知道,這樣的類型是否是激發仇恨的間接原因,假如你稍加注意,更會發現,當一個人心中充滿仇恨、一心想復仇時,整個人便幾乎陷入一種半瘋狂狀態,完全失去了心靈和精神上的自由;在心神、情感方面,則是一片虛無。因為憎恨、黑暗完全的控制了他,使他盲目,再也看不見、感覺不到周遭的美。最令人難過的是,當那個一心想復仇的人達成心願之後,不但不曾感受到絲毫快樂,反而有著幻滅、悵然若失的孤寂感。由此看來,「復仇」實在是件沒有意義的事,和寬恕比較,就更顯得幼稚而空乏無味了。
 寬恕是一種意志行為,一種個人意願的選擇,但我們必須明白的是,被原諒和原諒別人出發點都是相同的。若是我們請求別人原諒自己的過失,那麼我們應該以同樣的心情原諒別人;相反的,如果我們不能寬容別人,就也無權奢求被寬容。
 當然,寬恕不是件容易的事。通常當我們受到迫害時,理智往往無法立即壓制糾結的情緒或減輕痛苦,於是便需轉而謀求其他方法以平和自己。這時,維護自己最普通的行為,不外乎指責、控訴、咒罵、毀謗、排斥、還擊,在這種情緒下,加上不一定正確的判斷,想表現寬恕是根本不可能的。
 唯有視犯錯者如同自己,我們才能原諒對方。我們應當牢記,被害者或犯錯者都和我們一樣,不過是凡夫俗子罷了。人們習慣以二分法來區分一切,且將自己列為善類,但是在別人眼中可能又不一樣了。唯有彼此認同、互相接納,才能達到諒解和寬恕。
 寬恕就是「過去的讓它成為過去」,寬恕就是「放下心中的仇恨」。一旦學會了寬恕,心中的沈重便被釋放,甚至痛苦也不復存在了,整個人呈現出平靜、安詳、和坦然,那時你才是自己真正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