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電信47年建設發展記實/劉秋華

  • 2019-12-23
 前言
 常言道交通為建設之母,而電信又為所有交通建設的重中之重。所以在馬祖電信除了是對外通信的重要渠道外,更肩負國防、文化、經濟的多重任務,扮演著開化民智、傳播訊息,與外面世界接軌,及推動地方進步發展的關鍵角色。馬祖地區電信建設,因曾歷經過戰地、戒嚴、解嚴等不同階段時代背景,也相對的歷經了各時期艱苦的變革與更新。時至今日,無論在固網、行動及寬頻網路等各項建設上,都已與台灣同步邁向高速網路e化的新時代。
 一、妾身不明的電信代辦處時期
 早年連江縣為因應台灣與馬祖之間軍民通信之需要,於民國六十一年六月一日,由交通部台灣電信管理局,以合約委任馬祖戰地政務委員會,對外以「馬祖電信局」,對內以「馬祖電信代辦處」名義,在南竿介壽村73號租用民宅,由連江縣政府調派潘愷淼先生負責主持,凡業務性工作由基隆電信局負責指導,連江縣政府建設科督導政策協調工作。該機構既不隸屬交通部電信總局,也不歸地方政府所有,是當時環境背景下一個特殊奇怪的產物。
 初期僅開辦電報一項業務,員工五人,採用無線電人工摩爾斯電碼,利用短波無線電頻率通信,收發電報後再送交收報人,北竿、莒光等地再以掛號郵寄方式投送。無線電發射台設在復興村舊衛生院旁民宅,兩部BC610功率四百瓦真空管式舊的報話兩用發訊機,開啟了台灣與馬祖之間訊息的傳遞。
 民國六十二年一月首度招考兩名地區青年,送台灣接受六個月報務訓練後,返回馬祖承接整個馬祖與台灣軍民間電報訊息交換的工作。一直到民國六十八年五月為規劃馬祖市內電話之需要,再次招考地區青年二十餘人,送台灣接受電話通信技術的訓練。六十九年一月在南竿鄉八八坑道內建設完成步進制自動交換機,首先開放南竿市內電話,用戶僅百餘部。當年因為兩岸還處於敵對狀態,每遇單日,對岸老共就會發射具有破壞性的砲彈,偶而還是會造成軍民死傷。所以為了設備安全,就將交換機房蓋在八八坑道裡面。當時八八坑道是軍方所管轄,全長約300公尺,另外一端的出口在軍用小機場旁,寬度能通行裝甲戰車。而我們則在主坑道的左側,委請軍方兵工單位,另外開鑿了一個寬約4公尺、長約30公尺的附屬坑道,作為建置步進制機械類比的市話交換機,當年門口軍方還派有衛兵站岡守護。一直到民國80年,為了汰換類比式交換機,改為數位電子式TATCOM-5交換機,才將機房遷移到八八坑道下方,即馬祖酒廠對面,於民國75年改制為正式電信局的2層半大樓內。今天八八坑道已成為馬祖重要的觀光景點,尤其八八坑道酒更是馬祖的名酒之一,而坑道內地面的左側,到現在仍然還遺留著有電信標記的蓋板,蓋板下方還留有部份當年的電纜線。民國七十三年十二月,北竿市內電話建設完成,民國七十二年十月,東引鄉利用軍方系統也自建了一套市內電話系統,但三地市內電話均不能互通,至此馬祖電話系統略具規模。
 民國六十七年十二月至七十二年七月,分別在北竿、莒光、東引成立對外名稱為「電信局」,實際為「電信代辦處」的機構,統歸由南竿「馬祖電信局」管轄。首任局長潘愷淼先生因身體不適,於民國73年4月功成身退。接任者亦為軍中退役的通信前輩王雲修先生,其時員工已增到四十七人。
 二、正式改制電信局時期
 民國七十五年八月八日,在地方政府的積極爭取和國大代表陳仁官先生的努力協調,以及基隆電信局局長薛公君焯的大力支持下,電信總局終於同意將「馬祖電信代辦處」改制為「馬祖電信局」,並在北竿、莒光、東引三鄉成立營業處,歸入正式的電信組織編制,交由基隆電信局管轄,首任局長亦由該局派邵文溪先生擔任。原「馬祖電信代辦處」所有員工一律解雇,重新對外招考正式員工,以「差工」任用,基層主管全由台灣派任,這對當年那些蓽路藍縷,開創馬祖電信的馬祖在地員工而言,十分不公平。
 民國七十六年六月南竿電信大樓啟用,營業部門由租用了十餘年的介壽商場民宅,遷移到介壽村2號新址,土地係由當地居民共同捐地興建。民國七十七年二月,南、北竿完成無線微波網路,南、北竿市內電話正式可以互通;七十八年一月、八月,東引及莒光各建設完成五百門號步進制交換機,東引及莒光納入南竿市話系統,至此,連江縣全縣市內電話網路正式建構完成,惟尚無法對台灣通話。
 民國七十七年九月在南竿建設衛星通信系統,七十八年十月完成微波通信系統,並開放南、北竿對台灣人工長途電話經「108」轉接,七十九年一月接著開放東引、莒光對台灣的人工長途電話「OTD系統」。連江縣對國內的長途電話系統,經由108人工台至此建構完成,擺脫了多年來對台灣通話,必須依賴軍方通信系統的無奈。
 三、數位電子化時代
 民國八十年十月全面汰換步進制機械式交換機,改由TATCOM-5數位交換機取代,全區建設11000門號,馬祖電信正式跨入電子數位化時代。八十一年十一月從馬祖南竿到台灣大園,及南竿到北竿、東引、莒光各離島間的海底光纖電纜建設竣工,自此有線通信系統取代了無線通信系統,台馬之間的通信品質大幅提昇,當年並同時開放數據通信等二十一項新的業務。八十三年七月,第一座行動電話基地台在南竿牛背嶺建設完成,馬祖進入行動通信時代;八十四年四月為便利高登、亮島官兵通信需求,特別在該兩地開放對外的雙向公用電話通信,為全國首創。八十五年二月引進HINET網際網路業務,馬祖開始進入網際網路世界。
 四、本土化、建構遠距醫療、遠距教學系統
 民國八十六年一月首位馬祖青年(筆者),調派回馬祖擔任連江縣電信業務負責人,個人當年也是首位任職於馬祖電信代辦處的地區青年,並於67年參加全國電信特考及格後赴台工作,在台灣經過18年的歷練後派回馬祖,至此馬祖電信工作完全由本地青年擔任。八十六年四月ISDN整體服務數位網路在南、北竿建置完成,五月提供戶政及役政專線與全國完成電腦連線作業,六月配合時任連江縣衛生局局長劉增應的想法,利用剛建構完成的ISDN電路,完成連江縣衛生院與三軍總醫院的遠距醫療系統,增加地區醫療資源。
 八十六年十一月再利用ISDN電路,協助空大在馬祖高中設立互動式的遠距教學系統,提供了馬祖高等教育進修的管道,也免除很多早年馬祖學子利用假日就讀空專、空大,必須每週奔波於台馬兩地之苦。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