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校長、各位老師,大家好!
非常難得有此機會讓全縣教育界工作伙伴共聚一堂,共同研討連江縣教育事務,俗語說:「隔行如隔山」大家都說教育是專業,既然是專業,由專業人來討論專業議題,也是理所當然。我深信這點大家都會認同,但是各位也別忽略,教育也是大眾事務,而教育的政策亦是公共議題,社會大眾關心自身相關的議題,這也是非常正常的事。
最近教育界、民意代表、社會大眾,都非常關心教育議題,尤其在「教育資源整併」上更是成為話題,因而坊間流傳的各種版本,雪生願藉此機會,將我的想法作個完整說明,也從決策者不同角度的思考,來就教各位教育界的朋友們!
我們知道,民主的可貴在於「服從多數尊重少數」,而少數往往就是弱勢的一群,而國民義務教育的性質,本身牽涉到公平性及普及性,照理說,既然社會上大多數家長都贊成教育資源整併,我們去做就好,為何這個議題,延宕十幾年,至今還在爭論不休,各位有想過其中的原委嗎?理由很簡單;因為本項議題可議性高(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牽涉範圍廣(牽涉教育制度、人才培育、經費分配,甚至社會人口流動、及相關配套措施等)。但從急迫性來看,卻不顯著,因而才有今日局面產生;基於以上前提,雪生想提出兩點個人看法,也就是我心中長久以來的疑惑,向各位作說明:
一、 整併的特質是否需要考量區域的差異性:
少子化的潮流影響學生入學人數,學生每年呈現遞減趨勢,因而教育部政策,希望全國各地縣市配合生源的減少,提倡併校、減班等措施,我們姑且不論本項政策成效如何,但台省各縣市學生數及學校數一定比本縣多很多,無論他們如何整併,台省縣市都一定能夠維持一定數量,讓教育活動能夠順利推展,只是學生上下學遠近、學校數多寡問題。回過頭來看,本縣能夠整併的區域,僅南竿北竿兩區,整併之後,各鄉僅一所國中小,而且島島以海相隔,一鄉只剩一所學校,校際教育活動如何開展?就算南竿整併之後,維持每班十五至二十人,目前學生數尚構成十八班,那麼三年之後呢?在學生數遞減無生源加入情況之下,班級數、教師數該如何維持?還要繼續併校嗎?有校可併嗎?如果說不併?那麼現在小型學校所發生問題(教學問題、學生學習問題、行政問題、同儕互動問題等)是否一樣繼續重演?我們的問題解決了嗎?
二、 整併是否是提昇本縣教育品質唯一關鍵:
今天我們談整併,是因為各校學生數減少,班級數不夠多,教師排課困難,學生同儕學習互動不足等等原因,希望透過整併過程讓資源集中使用,以提昇教育品質,在理論上我認同。但是教育是整體的組合,假如,在教育觀念上沒有改變,在教學方法上沒有提昇,在教育熱忱上沒有被激發,整併之後,依然如故,那麼,學生學習的成就,會因為整併,就可以立即獲得改善嗎?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我們就應該立刻去辦,如果答案是猶豫的,是否尚有其他改進途徑可以解決這些問題呢?這些都是我的疑點,在這些觀念未釐清之前我能夠貿然下決定嗎?記得在領導學上有這樣一個理論:「不做決定的決定也是一種決定」。這就是我為什麼不斷要求教育單位要謹慎作評估,因為決定之後就沒有回頭路了。
各位教育夥伴們,馬祖自戰地政務解除之後,各項建設越來越好,交通民生基礎設施越來越進步,人口也逐漸回流,唯獨教育越來越萎縮,我們先問問自己,對於這種現像,我們曾經作過那些努力,提出過那些改進方案,來解決教育困境問題?台灣成功例子太多了,八個學生的學校(漁光國小)卻成為每年上萬人遊學的對象,活化了該校教育,也帶動周邊產業,不是嗎?
以上是我個人的想法,另外從一個首長觀點,去鳥瞰馬祖未來整體發展,當然不願意見到在我手裡併校、併村,因為我知道,學校併了,不可能再復校了,村子併了,不可能再復村了,將來都會成為歷史,難道說,我們除了只有消極性的整併之外,不能有些積極性作為,去改善我們環境嗎,例如:透過教育資源整合過程,各鄉共聘師資,共同排課,各校學生依課程性質共同上課,實施視訊教學等,打破校際觀念,作區域性整合,來改善現有環境缺點?這些都是我的思考,在這些疑惑尚未解除之前,讓我想想再作決定吧!也希望各位教育夥伴們,協助雪生多想想,最後我想借用前教育部政務次長吳明清先生一句話:「國家再窮不會窮教育、父母再窮不會窮孩子」。同樣的,「連江縣再窮,也不會窮教育」,決不會因經費考量而犧牲孩子們應受的教育,我們共同努力吧!
教育資源整併說明/在縣教師九年一貫分領域實務研習表述/陳雪生
- 2005-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