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陳鵬雄特稿】每年夏天來訪的燕鷗,已經成為馬祖生態旅遊的重要資產,但海洋生態丕變,燕鷗數量持續減少令人耽憂;脆弱的生態不堪一擊,棲息地受干擾是重要原因,而食物來源減少才是根本的因素,政府若能由目前消極的保育政策轉變為更積極的復育計畫,馬祖才能真正成為燕鷗的故鄉。
生態旅遊是未來趨勢,馬祖野生動物之中首推燕鷗,尤其在神話之鳥被發現之後,燕鷗的知名度提昇,保育的價值也跟著水漲船高。政府為了保護燕鷗棲息地,將馬祖列島附近的八個無人島礁劃為燕鷗保護區,每年四到九月禁止人、船進入,制定了相關罰則,但這些措施都僅限於保育階段,馬祖的燕鷗不僅要保育,更要設法復育,原因是現有的生態環境對燕鷗已經很不利,光靠消極的保育是不夠的,唯有積極的復育才是長久之計。
棲息馬祖列島的燕鷗其實存在已久,早期地區漁民對燕鷗的瞭解不多,多以海鳥相稱;據漁民指稱,一、二十年前,光是北竿中島就有數千隻燕鷗,馬祖的總數應有數萬之多,到這幾年減少到不及一萬隻,大家都把棲息地干擾列為重要原因,漁民則有不同看法,以前在保護區島礁附近天天都有船在捕魚,燕鷗也不會少,因此,燕鷗減少的主因是食物來源減少所致。
保育及復育一字之差,做法卻大不同,國外針對瀕臨絕種的野生動物多半靠復育計畫起死回生,也有很多成功的案例,馬祖燕鷗的存亡取決於大家對牠的關心程度,復育計畫最需要的是經費,如果沒有中央的支持,地方難竟其功。這些年來,各界的努力已使燕鷗減少的速度減緩,平均的調查結果在八千隻左右,但和早期相較,數量大幅減少是事實,復育的最重要作為是提供有利的生存環境,其中又以維持生存的食物為重點。
用積極的復育計畫 增加馬祖燕鷗數量
- 2005-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