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卡蹓/津沙的蛻變-灘頭堡藝術碉堡空間創造

  • 2005-07-15
 招牌兼具傳統軍事及西式嘻哈風格。(圖/文:曹重偉)

 招牌兼具傳統軍事及西式嘻哈風格。(圖/文:曹重偉)

 圖/文:曹重偉
 天上撒下的一串珍珠散落在閩江口外,而最璀璨質樸未經商業開發古靜幽雅的村落即是有金沙之稱的「津沙聚落」,沒有川流不息的車潮、繁華的市招,她就如青澀的少女般,等待人們重染新妝。
 戰場、戰地的不安與動盪,津沙近半世紀黃金歲月,拋擲在不知期限的恐懼之中,民間生活、建設、發展無一不以「軍事安全」為唯一的考量與依歸,「在那個時代的那群人和那群人所生活的環境」,「同島一命」是生活其中每一份子唯一的選擇,軍民總動員,崗哨砲壘關卡到處可見,緊張的戰地景象,在五○年代至八○年代間的津沙,有著十分明顯的「戰地」特徵。
 隨著國際情勢的改變和兩岸關係的和緩,馬祖戰地的角色也有著重大的轉寰,國共對峙態勢趨於和緩,馬祖掙脫戰爭的夢魘,一九九二年十一月七日實施了將近四十年的馬祖戰地政務宣告解除,一九九三年二月十五日開放觀光,馬祖從此在政治、社會、經濟上均有大幅度的蛻變。
 津沙地處馬祖政治戰略的特殊位置,有大量的軍事設施,在軍事對峙和緩、戰備工事閒置的今天,恰可將其轉化為另一種資源,發展地區獨具特色的文化旅遊,進一步提昇馬祖在世界上藝術成就的知名度。
 近期在住民的省思覺醒中,群策群力,將優越的自然景觀重新賦予新生命,透過政府與民間的合作,將原本髒亂空間,藉由社區住民集體腦力激盪,將矗立在巍峨山城與沉寂石頭古街間之二處軍事碉堡,以藝術及人文的思考範疇,創造戰爭與和平的時空長廊,澈底改造社區髒亂環境,展現戰地獨特風華。
 社區發展協會針對現有廢棄軍事碉堡作有計畫的調查評估,逐步展開相關的規劃研究工作,期望充分利用閒置軍事碉堡再利用,並藉由軟硬體之改善與政策之結合,邀集社區熱心義工;從五月初起,以灘頭堡為營造中心點,全體住民挽起衣袖,社區總動員,清除周遭民宅及山巔之野草、垃圾、廢棄物,以整體景觀的思維為規劃重點,栽植原生種之花卉,襯托石頭城的獨特風貌;由專業的藝術義工雕琢入村意象浮雕,使閒置空間獲得最佳利用,整合成具戰地特色之碉堡藝術館,為馬祖之藝術、戰地文化開創另一舞台。
 此「津沙灘頭堡藝術空間區塊營造點」規劃經文建會補助,內部空間由該會自費購置影音設備,蘊含津沙文化發展、觀光發展策略,同時更富含有全民渴望「遠離戰爭,走向和平」積極訴求等發展意涵,將閒置髒亂的空間改造,並獲得津沙住民認同支持,期盼結合周遭山城景色,使津沙聚落展現新生、文化創意發展共創住民生活利基,為津沙發展帶來一線明亮的曙光,再創津沙社區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