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陳鵬雄特稿】多年前被視為髒亂、落後的傳統建築,這些年因為聚落保存觀念的崛起,賦予古屋老厝新生命,石牆灰瓦成了現在最時髦的建材。這些古厝之所以吸引人,是因為外觀特色取勝,而內部空間的運用在巧思之後其實用途多多,其可塑性不輸現代化建築。 馬祖傳統閩東式建築規劃再利用是近幾年才被重視推動的,尤其以南竿的復興村及北竿芹壁村為典範,在用途方面有酒館、藝文展示室間、咖啡館、民宿等,而北竿白沙甚至利用古厝規劃村活動中心,不論是做什麼樣的用途,古厝重新活過來是最主要的目的,也因為修繕再利用的成果展現,讓古厝生命得以延續.最近幾年大家可以發現,很少有人會把古厝拆了重建,反而有愈來愈多的鄉親投入整修復原的行列,這是馬祖推動聚落保存最傲人的成就。 傳統閩東式建築以石頭、木材為主要建材,早先祖先就地取材,造就了聚落型態是亟富地方特色的,尤其取勝於外觀,政府推動聚落保存也以外觀為主,修繕補助僅限於石瓦就是一例,而外觀的復原其實有標準規則可循,至於內部空間如何規劃再利用,就要看使用者的巧思了,目前以民宿及咖啡館最受歡迎,未來甚至推廣為餐廳、藝廊等,格局方正的閩東式建築內部的運用不受外觀限制,只要「對味」即可。 政府近年來大手筆投資聚落保存工作,不論是採全額補助或選項補助方式,古厝一間接一間被整修再利用,顯示其發展潛力無窮,而未來甚至可能走復古風,閩東建築在馬祖甚至以外的地方會獨領風騷,而結合閩東特色的現代化建築也不斷出現在公家機關與公共設施之上,顯示就建築美學觀點,古厝有其存在與發展的價值。 四鄉五島仍有為數不少的古厝保留,這些是祖先留下的珍貴資產,後代子孫如何善加利用發揚光大,責任重大,而政府與民間集中火力在這件工作之上,就一定有成果展現,這股力量要持續,發展就會更長遠。
閩東建築以外觀特色取勝 內部空間利用可以多樣化
- 2003-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