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見橋/回覆函/陳天興

  • 2003-04-20
 對於馬祖濫葬的問題,搬上檯面成了當下議論的話題,投書者所論是否完全正確與正當,有待大家共同客觀公評。 筆者之所以這樣為文,絕非有意傷損鄉親慎終追遠的傳統孝思和固有的倫理美德,也絕非有意破壞地方上的和諧氣氛,造成彼此的怨懟忿恨;我亦成了眾失之的罪人。我的原始出發點,但在馬祖當前處於兵源客戶大量流失的情境下,小三通又不能起救我們困頓的經濟,而觀光產業是馬祖未來唯一可以賴以生存的主要命脈所在。所以,提出這樣沈痛的呼籲,無非希望大家重視這個狀況發展日趨嚴重,且日後處理起來可能會無比棘手的課題;本人或許行文中用詞遣字有過於尖銳甚或過激之處,但這番衷心動機絕對禁得起歲月的檢驗,這一點我深具自信心。 濫葬,不是馬祖小島才有的奇觀!台灣各地山頭也是所在多有。近在台北淡水河岸的觀光風景區觀音山,濫葬的程度令近來以專案方式前去當地巡察的監察委員們怵目驚心;不管是在那一個方向或角度,觀音山只能遠遠的眺望,絕對不能近近的觀覽。筆者多年前曾東南西北、山頭山下幾乎走遍了觀音山,心頭所受到的震撼和衝擊,至今猶未袪除;再者,請注意觀音山比馬祖更早列為國家級的風景區,可是現在還有多少人會去那兒觀光,特地去看墓的千奇百怪或形形色色,瞧墳的氣派宏偉或荒涼破毀?觀音山周遭房地價格,如今是什麼樣的行情,不妨問問,馬祖能走這條不歸路? 馬祖太小。相對地說許多事情應該更容易落實或解決才對。譬如政令宣導、衛生教育、治安工作、社區營造、藝文活動、終生教育推廣等等,都是具有其他地方不能企及的優勢,只要經費有著落,幾乎是不用愁苦成果不會圓滿達成。面對濫葬或說墓政管理,這個看似難度高高,但與觀音山整個區域的濫葬墓數已達數十萬座的規模來說,其實小小;換言之,在馬祖這裡小地方,墓政管理也一樣是個比較容易處理的事務性工作才對,只在「有心沒心」罷了。為何東引島可以,而南竿不行,北竿不通,莒光不為?難道說東引人真的不夠「慎終追遠」、「大逆不道」?莫忘東引島可是所有來過馬祖列島參訪遊樂的客群中被評為「觀光指數最高」的一處。又難道東引僅是靠著東引陳年高粱酒、東引燈塔、深水磯釣場就能得到如此高的評價?這一切還不都與良好的墓葬管理得當,與東引人的保住「好山好水」的強烈的自我意識,有著莫大的關連! 我約在二十多年前,當時因常年在海上與外國異地間流轉,見識相對地廣增,人生的觀念也從此起了莫大的轉變;對於個人身後的軀殼處理,有了堅定不移的決定,那就是「火化成灰,遍灑大海中」。我非常景仰中國的大航海家鄭和,他是中國歷史上有記載的「第一位海葬的人」。雖然說,他往生前並沒有交待當時的副總如此安排他的遺蛻,然而他的豐功偉績,至今猶令中外名家激賞不已。 我的父親,遷台留居近二十年,念念不忘一檔事,就是生前曾囑付我們兄弟,希望百年後可安厝在南竿鄉成功山的民眾公墓裡。他說:那裡有他的許多老朋友。可惜、可憾也可惱,我們沒有遵辦;因為他未料自己會在那年春節的年初十一日,突然的昏迷,在沒有任何的痛苦情境中於異鄉他地享盡了天年::::;現在,父親座於林口的墓園周遭,也有了好多好多馬祖的老鄉親們做陪,其中竟還有與我們家向來交往密切、關係最好的翁老先生,就在不到五十公尺之遙呢。迷信,於我是罪或還是債? 林老師遷台多年,偶爾回來兜轉,就如今年清明節到祖先的靈前祭祀後,隨即返台,對於地方上的動態發展和環境變化等的了解,有時真是隔靴搔癢,也見樹不見林;但其關心故鄉的情懷,我個人絕對認同。對於筆者所提的濫葬一文的解讀,好似氣急攻心般的惱怒;有請閣下再平心靜氣地讀一讀,或許就不會如此作狀。 最後,希望馬祖日報這個挺立馬祖島上近五十年,存在自有其悠遠的歷史意義,也有其必然的「普世價值」。深切寄望提供讀者們「嗆聲發言」的珍貴版面,可以更深、更遠、更寬、更廣的接納和包容「許多人」的投書和意見—馬祖日報才無愧是馬祖人的報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