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論/併校—迷思 王忠銘

  • 2003-05-20
 很樂見馬祖日報五月十九日「併校話題再上檯面」,這表示地區家長對教育的重視,關心孩子的學習以及未來的發展,因此會產生併校這個議題上反覆的討論,惟在每次各說各話之下就無疾而終,草草落幕,頗令人引以為憾,筆者曾深思這個問題的關鍵點在那裡?若是無法找出那令人迷思的觀點,再多的討論還是要回到原點,紛擾還是一再重演,在此筆者願嚐試提出以下觀點供大家參考。 一、 理念的釐清:筆者曾提出併校無所謂對與錯的問題,只是價值的取向,這裡要把價值的涵義說清楚,價值可分為「絕對的價值」與「相對的價值」。「絕對的價值」含有權威性及普遍性,例如生命、自由等;「相對的價值」就是各人思考的型態,是主觀的,不但因人而異,也常因時空環境而有所消長,所以是可以選擇的,例如富貴、名聲。當然併校是一種相對的價值思考,因此可以各說各話,各表己見,不過在這個過程裡,我們必須要思考的是,我們為什麼要併校,併校後對地區孩子、家長、老師,會有什麼益處?不併校會有什麼損失,誠如報紙上所說,學生人數少會影響孩子的「競爭力跟學習的能力」,這是家長最關心問題,也是問題中心所在,因此筆者提出以下見解。 二、何謂「競爭力」:假如我們把它解釋為:「當下環境所必須要培養帶著走的能力,在人與人、人與環境,因生存所必須要比較的能力」,那麼在學校裡我們的孩子所應該要學帶著走的能力是什麼?是讀、是寫、算的能力?還是語言的能力?還是資訊的能力?要把能力的定義界定的非常清楚,將來才可以作為大校與小校學習結果比較的準繩。 三、何謂「學習的能力」:假如我們將它定義為:「孩子在學校學習新的事物所必須具備的知識與方法,經過學習的過程而能開發孩子潛能」,依此定義,那麼我們必須思考孩子經過學習以後,小校的孩子與大校的孩子在此兩方面的差異性,若能夠釐清這些觀點並提出數據佐證,那麼其他附屬的問題就不是問題。 社會大眾及家長、甚至教育界的夥伴,時常以籠統的觀念或從單一的觀點,如行政、教學、經費、學習,作為併校論述,甚至使用流行的用語,如競爭力、學習能力時,作為口號式論述,甚至以會議表決的方式來推論併校的依據,均有失對此事件的嚴謹性,若是我們對問題的本質未加以釐清,謎團將永在、紛爭將永存。 為了弭平紛爭,政策單位在推動併校計畫時,若能釐清以上的定義完成調查,深信在推動的過程裡將會有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