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者論壇/興建「南北竿跨海大橋」的必要性與非必要性

  • 2003-06-19
文:淡雲 就如之前「連江縣」要不要更名為「馬祖縣」般,興建「南北竿跨海大橋」的提議,又成了另一個頗受大家矚目和議論的公共議題。但不論提議者所列舉的理由與反對者所持的見解,是否皆為正當或正確,都有待正反兩方提列更多具有說服性的主張和科學性的數據,進行交互辯證,始能達成一個共識性的答案。否則,只僅恃一、二人的一廂情願式的熱情疾呼,或囿於小區域性的生存發展需求不斷地叫喊,想藉以形成政策達到目的,我想此種操作的手法並非理性的,也非應有的心態;而其提擬的時機是否恰當,也值得我們省思。 反過來說,就是千萬不能再有「會叫的孩子有糖吃」的心理,去粗糙的把弄,一而再地炒作。台灣(馬祖一樣)今天許多施政的措施造成反效果,禍害了我們自己,正是這種形而下的「聚嘯式的遊戲」手法所致。我們不得不慎! 個人願就此一建橋的提議,陳述下列幾點看法,請大家不妨檢思一番。 一、北竿或南竿是否真的需要靠「南北竿跨海大橋」才能讓目前的經濟與發展起生回生? 以「是」作答討論: (一)、民進黨政府明年是否會繼續入主總統府?阿扁到金門是曾允諾要大力支持興建「大小金門跨海大橋」;不過,話已說過了半年多,這些日子究竟在實質上做了那些,能否提出信實可靠的資料,讓大家驗證一番?金門人尚且有大批愛鄉且熱情的東南亞僑胞們慷慨解囊,猶未能全面完成經費自籌自給。果若,阿扁繼續連任成功,也許在歡喜之餘,會加速推動該跨海大橋實現日程的步伐。但是,我們馬祖設若也得到「綠色政府」一樣的垂憐欽賜,建橋從前置作業如地質探勘、海(水)文資料與氣象蒐集、環境評估、規劃設計、籌措經費到實際動工建橋、竣工通行這一連串的作業程序下來,不要個五年八載的歲月?這未到的五年八載間,北竿或南竿是不是就全沒了生計和發展? (二)、要不明年「二次政黨輪替」,國親聯盟贏了總統大選,藍旗飄飄,是不是原就屬泛藍陣營「忠實部隊」的咱們,建橋的希望和夢想達成的機會,就此更濃更烈?我以為:倒也未必。但看這四年來的國家財政,債台高築;稅收狀況,一年短少一年;各縣市都在叫窮紓困,伸手向中央要補助,或增高統籌分配的比重…。連宋新政府上台後,如何「開源節流」就是一重高難度的挑戰;況且一樣要面臨自主性高漲特強的百萬人口縣市的諸侯們其如台北市縣、高雄市縣、台中市、桃園縣等都是特等或一等一的行政轄區那種高分貝的要錢需索架勢,能不先行安撫情緒,弭平爭端?以大層面觀之,馬祖「蕞爾小地」竟然跳入攪局,又如此率爾地提出四十多億元的建橋需求,中央政府能沒有一套輕重緩急、斟酌考量的對應機制?會把咱們的非緊迫性的、無必要性的建橋需求,立時納入短程施政計畫中? 若「不是」來說: 則提出建橋的提議,未免有「夜郎自大」式的心理在作祟:金門可以,馬祖為什麼不可以?!這是自我「膨風」。套用一句歇後語:武大郎玩夜貓子--什麼人玩什麼鳥。沒有了「南北竿跨海大橋」,馬祖就淪落了?明天以後,就看不到太陽了? 靜思過沒?北竿或南竿的基礎建設諸如公路、碼頭、民生用水與衛生下水道系統等,是否便利可靠,確實周全;公共設施如停車場、體育場、圖書館、演藝廳等大眾慶典集會活動用場所,是否普遍完善便利;以上這些是主要的也是不可或缺的諸般建設,是地方政府必須著力用心的所在;再來,村容街道景觀的改善與整頓美化、山邊坡地栽木植樹與水土保持、海崖沿岸礁岩沙灘與自然施作等等,都是我們民眾應當有的環保認知和愛鄉愛土的具體表現,且更須共同配合政府的指揮和推動,在在都是大家不能自免於外的迫切課題。古云「登高必自卑,行遠當自邇」。敢問:眼下打出興建「南北竿跨海大橋」訴求的必要性和適機性在哪裡?智慧和識見又在哪裡?(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