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專區/愛在仁愛-讀經與靜思語教學心得

  • 2003-07-06
 心是一畝田,需要灌溉、耕耘和給它足夠的養分,尤其是要種下好種子,方能結出好果子。 由於時下「校園師生倫理變質」、「家庭親子關係淪喪」,於是本人配合「好話教學」加入「讀經」,讓這群孩子與家長一起成長。值此「小班教學精神」推行之際,強調「輔導理念融入各科教學」,本校為小班教學,符合個別化、適性化的教學理念,而讀經正好符合此觀念;因為不但可以讓孩子從中領會做人處世之理,更是將輔導理念無形中融入其中。 【靜思語】是慈濟證嚴法師身體力行的智慧語錄,殊勝的因緣讓我知心相契,如獲至寶地融入教學。靜思與讀經教學中最快樂、最令人欣喜的是教學過程,而不是結果。 我的靜思語的教學方式以學生為本位,以「體驗、講述故事、省思、靜思、生活實踐」五個教學過程,對孩子要產生影響力,最重要的是體驗、靜思和生活實踐,因為體驗是經驗的類化,靜思是同理心的培養,來自體驗與靜思的學習後,孩子們懂得將心比心,長久濡染後,蔚為一份人與人之間的體貼。能體貼父母、師長、同伴的孩子,一定懂事用心,處處受人歡迎,而生活實踐的落實,正好考驗孩子是否養成習慣,除了教孩子知道外,更希望他們能做到。孩子的成長不會因任何理由而等待,也不會重來,雖然在每個日子裡,大人都有忙不完的工作,但我們仍需給孩子殷殷的叮嚀,讓孩子在學校和家庭生活中,能常常地體驗、感受,並留一個空間靜思,一段時間實踐,試著把責任還給孩子,孩子們才會在不斷地自我覺察和自我惕勵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