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長樂機場虧損 廈門空港接手 三年起死回生,轉虧為盈

  • 2006-04-22
 【本報訊】投資總額二十七億元人民幣的福建「天字一號」工程--福州長樂國際機場於一九九七年六月二十三日通航後,經營虧損嚴重,四年負債達三十多億元人民幣,瀕臨破產困境。根據大陸媒體「南方窗」報導,長樂機場在「廈門空港」接手經營後,在短短三年內讓機場「起死回生」,奇蹟般地轉虧為盈。
 福州長樂國際機場,投資總額二十七億元人民幣,銀行利息累計達三十二點二八億元人民幣,四年營運負債達三十多億元人民幣,瀕臨破產困境。二○○二年十一月大陸國家審計署對其重點審計之後,把它做為國內重點建設項目的負面典型,定性為「決策失誤造成重大國有資產損失」。
 二○○三年三月,廈門航空港集團在國內民航業率先以「商業化」的模式,實施「機場重組機場」的改革行動,在承接債務總額的十七點三億(其餘部分已由省市政府和銀行方面消化)的債務之後,以90%(一個月後變成100%)的控股身份進駐長樂機場。
 過去長樂機場的幹部由市委組織部委任,很多下屬公司是為了安置人員需要而建立,投資往往是「血本無歸」。在「廈門空港」經營下,「上崗靠競爭,收入憑貢獻,職位能上能下,人員能進能出,崗位動態管理」,以現代企業機制營運長樂機場。
 「廈門空港」並拆「廟」裁員,機場的下屬公司由原先的二十三個精簡為十八個,科級單位從七十二個整併為四十九個,處級幹部由四十五人減少為二十三人,另有一百七十三人辦理了內退手續。
 三年之後,長樂機場奇蹟般地轉虧為盈,重組第一年,減虧四千五百萬,第二年減虧三千萬,第三年二○○五年則盈利五百九十五萬。至二○○五年年底,集團為長樂機場所承擔的債務總額從十七點三億降至九點四億,旅客吞吐量達三百三十九萬人次,貨郵吞吐七點四萬噸,未來長樂和廈門機場將形成福建南北的兩個航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