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清明節前後,東引野外的草地上冒出一株株白色帶粉紅的小花,花序外觀宛如綬帶般,非常奇特。不過,別名為「清明草」的綬草,也面臨到和濱柃木、石鯛等動植物相似的遭遇,被識貨的外地人士挖掘帶出境,作為園藝或食補的利用。
綬草,單子葉植物,是地生蘭,植株的高度10~30cm。它的根是圓柱形,有短短的莖,一株僅4~5片葉子,葉片的長度約5~15cm,寬僅4~10mm。葉子的形狀為披針形,葉子的基部鈍形,葉子的尖端為尖銳形,肉質。穗狀花序的長度約8~20cm。花軸上除了螺旋狀排列著粉紅色帶白色小花外,還有綠色卵形的苞片,長5~6mm。花萼3枚,花瓣也是3枚。花萼和花瓣的基部稍微合生。上方的萼片稱為背萼片或後萼片,長約4mm,線狀披針形。兩側萼片稱為側萼片,比背萼片稍微大些。花瓣長約4mm、寬約2mm,也是線狀披針形,先端圓形。唇瓣白色,長約4~5mm、寬2~3 mm,長橢圓形或倒卵狀長橢圓形,邊緣呈波浪狀。蕊柱是雄蕊、柱頭、花柱和附屬物的集合體。果實為蒴果(即果實乾燥時,果皮會裂開,且種子多數)。綬草的花雖小,但具有蘭科植物典型的特徵-唇瓣與蕊柱,為貨真價實的蘭科植物。馬祖植物誌中,最後一頁的植物圖鑑,介紹的就是綬草。
對原生植物栽培非常有心得的一位東引民眾表示,民間又稱之為「清明草」的綬草為藥用植物。綬草可利用的部位為帶根的全草,台灣民眾常常拿來泡米酒或熬雞湯,作為食補用,使得台灣野生綬草數量逐漸減少。東引當地居民對綬草所知不多,但是已發現有外地人士專程到東引挖綬草的實例,不久前,就有鄉親目睹一名外地遊客挖了數袋的綬草。
綬草是一種迷你型的野生地生蘭,又名盤龍參、青龍纏柱或青龍抱柱。在60年代,校園歌曲「蘭花草」,好像年輕學子人人口裡都會哼著「我從山中來,帶著蘭花草,種在小園中,希望花開早,一日看三回,看得花時過,蘭花卻依然苞也無一個,::」據說所指的蘭花草就是綬草!
一位民眾表示,綬草雖然未被列為馬祖的珍稀植物,但是還是必須受到適當的保護,才能免於瀕臨絕種的危機,並讓馬祖野地的驚喜能夠永遠繁衍下去。
東引野生綬草遭不明人士採擷
- 2010-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