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長陳雪生與大陸有關當局協商事務性議題,希望兩岸海難救助機制儘速建立,大陸方面也有此共識,並且表示,若是機制能夠達成協議,將開放每日一百人至馬祖觀光。我們認為生命無價,觀光客其次,因此,必須把海難救助列為優先,相信經由這次兩岸「地方政府」的協商,能為海上航行的船隻與活動,提供必要的協助,至於每日一百人觀光客來馬,當為我們所期待,最好能夠儘早實施,不但帶動地區觀光業,同時對緩和兩岸情勢和彼此友誼也有正面的意義。 所謂「大海無情」,從事海上航行、作業或休閒,必然面臨許多不確定的因素,也有極高的危險性,兩岸海域活動如此頻繁,在氣候無法充分掌握的情況下,發生事故在所難免。馬祖解除軍管十年之間,海域已經發生多次海難,幸運者化險為夷,不幸者遭到滅頂,正因為如此,更凸顯救助機制建立的重要,這個問題與政治無關,全站在人道立場,是以,兩岸應該就技術面,迅速研究探討,找出具體可行辦法,付諸實施。 其實,在我方已經設置災害應變中心,由陳縣長擔任指揮官,成員涵蓋警消、醫療、交通、港務等等,組織十分嚴密,而且機動性非常高,最近以來,大陸有多艘漁船在海上發生事故,都是在這個中心快速應變下,獲得救助機會,因此,我方在這方面的功能是不成問題的,大陸方面情況如何?需要進一步瞭解。組織的設置固然需要,建立兩岸互通機制更為重要,以達到相互支援要求,這次雙方會談能夠獲得結論,當為從事海事者之福。 大陸方面指出,兩岸海難救助機制達成協議後,將開放每日一百人至馬祖觀光,這種重視旅客交通安全的看法,我們表示認同,於此,兩岸既然都有救難組織,應該儘快達成互動機制,間接促成觀光客的往返。其實,「兩馬」之間距離不遠,正常的航程不過一百分鐘,以客運業者之謹慎,在安全上似乎不必太過憂心。我們之所以如此強調,在於海上客運迥異於海域作業,客運時間短,且選擇最佳氣候才開船,即使兩岸現有的海難救助組織,尚未建立互動窗口,也可以先行進行觀光活動,大陸當局不必以此作為藉口,畢竟那不是重點。 兩岸實施小三通兩年來,前往大陸觀光、探親、置產的地方鄉親很多,對福州一帶縣市的經濟自有一定程度的助益,可是大陸對馬祖卻是掛零,這種不公平的互動,對雙方都不好,也引起地方民意的反彈。事實上,大陸人民前來地區觀光,對大陸是有益的,兩岸人民能夠經常接觸,人民之間建立感情,必然有助彼此瞭解,也可以緩和兩岸緊張氣氛,影響十分深遠。 建立海難救助機制和開放觀光客來馬,具有關連性,卻不是絕對的,我們非常注重海上安全,因為生命無價,所以,有關救助事宜應該迅速處理,至於每日百名大陸觀光客來馬,我們非常歡迎,可是這是大陸的政策,我們有期待,卻不勉強。
兩岸海難救助機制應該儘快建立
- 2003-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