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家園,溫馨又可貴

  • 2003-04-14
 或許是生活改善,或許是社會進步,也或許是政府政策因素,馬祖這塊好山好水的土地,不但為他人喜愛,也受到鄉親的認同,我們從近來鄉間熱衷於老房子修繕和社區活動,得到印證。年來,不僅在地民眾為家園、社區的整建和美化而努力,許多遷居在台灣的鄉親,也紛紛返鄉,投入家園重建工作,南竿秋桂樓的房屋,能夠「重見天日」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一個地方興衰,完全取決於人氣,有人,不僅使產業為之興盛,地方也充滿活力,馬祖是屬於所有鄉親的,只要大家認同家鄉、熱愛家鄉,這塊土地不但不會沒落,更會不斷成長茁壯起來。 人們常常因生活而遷居他地,同樣的,也因為環境而返回故里。早年馬祖實施軍管,經濟落後,缺乏自由,鄉親在生活無著落的情況下,迫於現實而遠走他鄉,各奔前程,這是時代因素,沒有對與錯的差別。事實上,許多鄉親因其辛勞和奮發,能夠在台灣謀生,而且創造不錯的事業,當然生活也大幅改善,不過現在大環境改變,馬祖已經不同於以往,戰地政務終止,地方回歸憲政,且在政府用心和軍民數十年努力下,不但有了產業發展基礎,生活條件也獲得改善。或許,馬祖在經濟和物質上不能和台灣相比,然而,地區的生活品質與社會治安則有優異的表現,而後者往往受到更多的關注和期待,相較之下,台灣顯然遜色不少。 社會運作有其定律,通常的情況是,在窮困的時候,人們致力於三餐溫飽,有錢之後則注重生活品質,特別是安全保障。以此定律來看馬祖,特別是鄉親現在的需求,是比較貼切的,過去大家全心全力在工作,目的就是為了溫飽,甚至因此遷居異鄉,今天生活無虞,進而要求品質,所以,他們會主動整建老舊房屋,參與社區服務,旅台鄉親表現尤其強烈,甚至於返回故里定居,遊子的改變也和社會環境有關,台灣的社會是功利的、現實的、恐懼的,再加上現在經濟不景氣,生活品質雪上加霜,故鄉的馬祖正好彌補其不足。 不論何人,也不論其成就,「家」永遠是他們的歸宿,而「重建家鄉」這句話,聽起來既溫馨又令人感動,今天有很多人投入家鄉經營、或修繕門戶、或整理環境、或開闢小徑、或植樹美化,工作沒有輕重之分,功能沒有大小之別,只要為這塊土地效力,都是至愛的表現,也都會受到高度的尊重和評價。馬祖曾經因為人口大量外遷,而使鄉間出現人去樓空的淒涼情景,於是,有人倡議「長住馬祖」,基於這個理念,政府鼓勵社區營造,聚落保存,並協助閩東建築整建工作,其間,民眾對家鄉的覺醒和認同,是最大的動力。 本報昨日刊出一則秋桂樓「重見天日」的新聞和圖片,對老一輩的鄉親而言,感受歲月的流失和無情,就年輕人來說,則是新鮮和有趣,不論如何,一個聚落能夠在埋沒多年之後,重新出現在人們面前,總是一件喜事,我們對參與重建的鄉親,表示敬意,也希望有更多的民眾投入家鄉,為這塊土地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