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發展需要產業,產業必須規劃基地

  • 2003-12-11
 地方發展與振興產業是相輔相成的,而產業必須整合與規劃,才能切合地區特性,發揮最大的效益,而建立產業規劃基地和資源通路平台,是產業成敗的重要因素。基於此,政府相關部門正在規劃地區未來產業交流中心,為了廣徵民意,主辦單位特別舉辦說明會,邀請鄉親參與,大家集思廣益,促使這個中心更能切合地方需要。由於產業交流中心在地區是創舉,對今後發展影響深遠,我們希望各界奉獻智慧,且在最短時間內達成共識,並加速推動步伐,為地區今後產業提出正確方向與服務。 地方自治以來,地區積極於經濟發展,為此,政府爭取中央支援,全力於各項基礎建設。在過去數年中,政府除了在機場、碼頭、道路等建設有所表現之外,也大力輔導民間創業,且以農漁產品加工最為顯著,如黃魚加工品在市場上頗受歡迎,是好的開始;然而,我們也不諱言,現有的產業規模十分簡陋,也缺乏生產與銷售策略,探討其原因很多,沒有詳細的規劃是重點。因為一種成功的產業,需要各方面智慧和努力,特別需要整體而有遠見的設計,當然也要大環境的配合,今天我們看到國內外許許多多知名的產業,其成功要素都離不開這種範疇。 舉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企業-麥當勞,據瞭解,他們在進軍台灣之前,曾經長時間進行市場調查,甚至派人在重要市集站崗,確切掌握往來人口數量和消費動向,因為事先有了細密的規劃,正式開市後才能保持業績長紅,這是現代產業追求利潤的基本邏輯,任何一個事業都不能忽視。地區產業剛剛起步,自然不能和大企業相比,多以「家庭式」的經營方式,且不明市場方向,還停留在摸索階段,顯然與現代產業基本要求有一段差距。可喜的是,現在政府已經注意到這些缺失,辦理「連江縣地方產業交流中心推動計畫規劃」,就是為現有產業把脈,也為未來產業規劃,最終的目標是希望把所有產業帶到成功的境界,地方充滿期待。 過去數十年以來,台灣經濟發展成果有目共睹,其主要動力,來自政府和民間通力合作。尤其是政府每隔一段時期即推出的短、中、長程計畫,這些計畫是經由專家學者的設計,作為發展藍圖,為國家經濟塑造光明的遠景。地區於地方自治後,也有綜合建設方案,所涵蓋的範圍更廣,舉凡縣境重大建設和產業振興都包括在內。不過綜合建設方案是大方向,民間能夠把握這個方向,爭取政府輔導和支持,是創業的良機。  馬祖從軍管到開放,產業一直是在摸索中生存,這種產業的成與敗固然是由業者承受,但是,地方經濟也受到牽連,因為經濟發展是整體的,唯有產業興旺起來,帶動就業人口也促使經濟景氣,馬祖才能不斷進步。至於產業交流中心則著重於實務性操作和提供資訊等服務,在產業發展中,角色吃重而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