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地小島散,垃圾處理攸關美麗山水生生不息相傳,在傳統的垃圾處理思維下,樂見垃圾南運這種政策思維上的突破。就技術面而言,垃圾南運集中焚化是絕對可行的,但最大的問題仍是民眾觀念上能否接受,在台灣經常發生垃圾跨縣市清運的抗爭事件,地區如果同樣有這種地域觀念,垃圾南運即使再可行也難完成,撇開地域觀念不談,垃圾集中焚化應該是最符合馬祖地理特性的處理方式。
總面積約三十平方公里的馬祖列島,再細分成五個小島,垃圾掩埋選址問題肯定會無止盡的困擾地方政府,現代人生活,垃圾量有增無減,但土地面積卻不可能跟著增加,因此,掩埋方式處理垃圾在大方向上是並不適合馬祖的,政府目前在各島興建掩埋場,只能解燃眉之急,卻不是長久之計。在垃圾處理掩埋及焚化的兩大模式之下,掩埋既然行不通,那就非走焚化一途。因此,垃圾南運的構想由此而生。在政策大方向確定之後,接下來要克服的不僅是技術面問題,還要考慮地域觀念的接受度。
就技術面而言,垃圾南運分處理前、中、後三段,各離島負責前段處理,包括資源回收、分類、打包及儲存,環保局負責中、後段處理,也就是離島的運輸及南竿的焚化作業,這種流程之中,很多工作就能採外包制度,包括陸上及海上運輸都一樣,以目前北竿、東引、莒光三鄉一天總垃圾量不過十噸左右來看,南運的可行性頗高,但三個離島鄉之中,以北竿的條件最佳,因為近距離及不易受海象干擾運輸正常性的前提下,南運制度容易上軌道,這種業務的推展也可帶動就業機會,北竿的小型貨船業者有數十家之多,垃圾海上運輸不怕沒人做。
另一個必須考慮的問題是運送途中可能造成的二次汙染,以目前的科技,要做到運送過程零汙染是絕對辦得到的,其過程同樣可以採外包,政府只需負責監督,解決問題又創造地方就業機會,何樂而不為。至於運輸上所指的港埠設施問題,有人建議在南竿焚化場下方興建一座碼頭專供垃圾船使用,構想立意頗佳,但可能是所費不貲,因此沒有絕對的必要,只要能做到包裝運送無汙染,現有的碼頭就能提供裝卸作業,降低南運政策的操作成本,可行性相對提昇。
再者是觀念上的接受度,這也是南運政策能否實現的關鍵因素,南竿民眾或許會有不同的感受,別島的垃圾為何要由南竿消化?但如果就垃圾集中焚化是節省資源,甚至有助於提升焚化效能的角度來看,又有何不可?環保部門如能保證運送過程無汙染,從福澳到焚化場也沒有經過村莊,鄉親大概也沒有什麼爭議可言。垃圾南運是地方政府施政觀念上的一大突破,真正著眼點在於資源整合共用,這種觀念不僅適用於垃圾問題,其他方面也是一樣,這也就是為何南運構想提出之後,連環保署都感到有興趣的最大原因。不論未來垃圾南運是否能真正落實推動,構想的提出就是向前的一大步,如果技術面評估可行,不妨先由最容易的北竿做起,未來再逐步拓展到東引及莒光。
垃圾南運是政策思維上的突破
- 2005-0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