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馬與它的可能

  • 2005-10-20
 預知也好,趨勢也罷,金馬區位走向,完全受制於大環境的變易,也就是兩岸關係的演變。以目前進程、發展,金馬未來的可能在於緩衝區、渡假區的站位。
 時代在變,潮流也在變,不可能的事都變成可能,在過去烽火歲月中,金馬是反共前哨,是反攻跳板,如今終止對峙之後,搖身一變,成了兩岸直航先鋒,印證昨非今是之說法。
 金馬與它的可能,我們以歷史背景、區位優勢、自身情境以及兩岸關係角度切入,金馬的地位,在於特別區域的規劃,才能在台灣廿五個縣市中崛起。
 以緩衝區而言,金馬兵力裁減,最大驅動力是兩岸關係的和緩,由過去圍堵變成互通,為降低緊張氛圍,雙方各作「退讓」;再者,傳統人海戰術已過時,拜科技發達之賜,現代化武器取代兵多將廣;還有,景氣不佳,中央財政吃緊,國防預算大幅縮水,裁減兵員是必然的作法。
 金馬戰略地位消褪,代之而起以區位優勢,做為兩岸緩衝區,也是雙邊交流以來國內普遍的看法,並形成共識。而衝緩區的定位,就是以金馬為「境外」、「第三地」試驗,先行兩岸通航,小三通是模式建立,只不過中央視為樣板,功能並未彰顯。
 不可否認,喧囂的政治力,使得金馬小三通變得孤獨。按理說,金馬小三通等於緩衝區,人、貨由此中轉、集散,那有如現今這樣不行,那樣又不准,簡直是搬石頭砸自己的腳。
 不過,孤獨是個沉默的力量,它像黑夜等待黎明來臨,過了黑暗,海上絲路總會打開,只要在大三通前建立良好互通運作機制,緩衝區、中繼站、中轉站還是具有利基。
 以渡假區來說,國軍撤減,當對現階段商機產生重創,民間生計蕭條,街道商家拉下鐵門歇息。地方旅遊因往返交通不穩定,客源也不安定,大家對未來出路感到渺茫,對轉型的苦楚,地方政府也瞭然於胸。
 交通對金門不是問題,在馬祖是最大問題,未來成為名副其實的渡假區,海、空中交通不但完備還要舒適升級。
 建設金馬渡假區是唯一的出路,也是可長可久的大業,賣的就是獨特景觀,吸引的是一份寧靜,外帶一份悠閒,讓台灣過膩都市叢林的人到此買休閒感、平靜感;同時,對岸福建的遊客買血緣、地緣、文緣感。
 跑道要轉彎,走向更要轉變,變動的年代,需要的是變與動,金馬角色轉變,現在需要的是轉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