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厝再利用補助也好,古厝修繕補貼也罷,它只是一個權宜措施,也是一個時期過渡,並具獎勵、帶動之作用指標,公部門在訂定推動計畫時,必須明確宣示古厝修繕補貼年限,或是逐年減低補助額度比例,避免外界養成凡事都得補貼的心態;同時,大家也要揚棄舊有軍管救濟悲情,擺脫消極傳統迂腐觀念,建立自主意識、使用付費、消費尊榮感。
以古厝再利用為例,在倡議社區再造之後,有如星星火花,在四鄉五島串串連起,值得喝采,我們對熱心投入的人士,表示敬意,因公部門、民間協會等灌溉、耕耘,為地方留下歷史資產,也為觀光旅遊加分。
推動古厝再利用初期,是為鼓勵屋主釋出建物,採全額補助修繕,條件是政府使用八年,並交民間委外經營,象徵性收租,以帶動社區活絡,注入古厝再利用之生機,其立意頗佳,也發揮實際功效。現在問題是,蔚為風尚之後,各聚落爭相搶進,在僧多粥少的情況下,不但經費無法集中使用,擇一聚落全力型塑,更使預算拆散,分散各鄉使用,難收全功。
民意反映,分輕重緩急,每年集中經費,逐步擇一聚落挺進,塑造特色風貌後再作細部的增添、改善。
以古厝修繕為例,採非全額補助,逐年降低額度比例,是比較正確的運作手法,對執行部門、屋主困擾皆少,同時掃除長期以來等候「利多」的幻境。因非全額補助,對公部門而言,除事前審核,事後驗收合符之後,後續責任了結,不必再為委外招標經營之事煩惱。況且,人手原本不足,顧此失彼,反而惹來民怨。對屋主來說,有意修繕祖厝,除政府小部份補助獎勵之外,大部份自己承擔,經營或自住是屋主家內事,最重要的是解決「排隊」的不耐等候,反彈的聲音就會降低。
如今,中央預算吃緊,各項經費編列都會產生排擠效應,古厝再利用及修繕補助減少也是必然。而過去的補助、補貼,有它的時代背景及階段性的需求,這個起步階段已跨過,接下的則是站在整體規劃及公共設施的角度思考,切入問題核心,尋找下一步更大的目標。
前述,推動古厝修繕補貼,希望明確宣示實施年限,其意避免政府、民間雙方困擾,民眾不必等,公部門可以集中經費進行古厝再利用的整體規劃。至於,降低額度比例,其目的可以嘉惠更多的需求,讓真正有意及需要修繕者易得到補貼,不致於等候落空。
閩東式的馬祖聚落、民厝,是地方的一大資產,也是推動觀光旅遊的賣點,這近十年來相當有成效,未來十年最需要的是整體規劃,如公共設施設計、周邊美化及軟體配合,讓它的內涵呈現,不讓徒具外貌,欠缺內在氣質,也無法撼動人心。
現代都市最可憐的是不被記憶的城市,因人一生的走過歷程,能留下紀錄是最美的,在這個生活的區域沒有任何紀錄,等於沒有記憶,等於沒有根的附著力。
檢討古厝再利用與修繕之運用
- 2005-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