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歷史的偶然,這半世紀以來,馬祖在海峽兩岸之間,從對峙軍事重地至雙邊緩衝區域,其角色雖轉換,但地位沒有改變,依然牽絆著變動的局勢,未來如何重新定位,除了因應大環境變化之外,自我定向更是關鍵,最大前提要把馬祖做大,擺脫過去小格局思維的束縛。
一場國際性學術會議再度在馬祖登場,並由地方主辦,透過來自國外、國內的專家、學者所做的論述發表,不但拉開在地人的視窗,也為馬祖型塑國際島嶼目標前進。
民國九十年五月,第三屆環太平洋參與式社區設計研討會在芹壁首辦國際性會議,由台大城鄉基金會主辦,有美、日、港、台學者、專家五十多人,在馬祖做專題著述、座談交流。首場國際性的學術饗宴,啟動了馬祖國際觀光列車號角,也讓馬祖躍升國際性島嶼。
中國東南沿海島嶼考古研討會在馬祖舉辦的緣起,是馬祖列島位在閩江口外,屬東海沿海島嶼,並是兩岸橋樑,且地處要衝,更是自古以來該海上交通必經之處。近年在東莒島發現的熾坪隴考古遺址,其年代可推至六千多年前史前時代,即有先民活動及居住其地,由考古學家的調查研究顯示,除熾坪隴一處之外,另有蔡園裡、燕秀等歷史時期的遺址多處,其年代可早到元、明之間。這些雖屬初步的發現與研究工作,但亦可知此島群考古資產潛力。
關於島嶼生態與人文的研究工作,在全球各地的發展已經行之有年,九十三年十一月間,世界島嶼學術研討會曾選在金門舉行,有世界各國學者百餘人參加,可知以島嶼生態與人文的觸角已延伸到台灣的外島,這是國際性學術發展的趨勢,地處台灣外島之一的馬祖群島,亦應有此視野,趕上這股學術研究的風氣,故以島嶼考古學會主題的研討會有其必要,也為台灣考古學界開個先機。
歷史的變遷中,馬祖人文、古物有自成一格的發展脈絡,民國九十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研究員陳仲玉、劉益昌等在東莒熾坪隴發現史前文物,並經碳四十測出年代,打破了過去因捕魚或海盜行為而短暫停留說法,也喚起大家對地方文化資產的更深保存意識。
馬祖要走出去,在解除戒嚴,門戶開放,並以觀光旅遊為發展之後,走出去一直是大家的心中願景。馬祖走出去就是馬祖推銷出去,讓世界走進來,成為國際島嶼,而不是永遠的「離」群索居的「島」。
馬祖要走出去,不單是政府的思維、行動,民間力量注入也是活性元素。地方政府這四年來,從活動規劃、執行及宣傳手法、策略,跳脫傳統區域窠臼,以全國甚至世界性的理念出現,讓馬祖能見度拉高,也拉大鄉親的視野、格局;而民間的自我升級,每一個人的內心升級,都是不可缺的動力。
馬祖此時最需要的還要有野心,這個野心也就是把馬祖做大,不自我窄化,也不陷於邊陲的泥沼而走不出去。
把馬祖做大 躍升國際島嶼
- 2005-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