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厝世代傳承 尤重空間運用

  • 2005-11-02
 起厝,是一個人的心願,也圓一家人的夢;尤其在自己的土地上搭起「萬年寶蓋」,更是世代傳承的延續。我們樂見民間樓房興建或古厝修繕,做長住馬祖的打算,但不願見到令人壓迫、窒息的巷道空間,成為左鄰左舍的共同障礙;而這個障礙,有待大家破除,不要為了一角土地,反而帶來永久的視覺、心情的沉重負擔。
 近年,南竿新樓房如雨後春筍般冒起,改善了居住生活品質,也消除舊厝傾頹、倒塌、髒亂,同時也解決了無殼蝸牛的需求,民間的房租亦隨之滑落。
 這幾年,民間水泥樓房建造興旺,除了民眾生活水平提升之外,營造公司的增多也是一大助力,在大型公共工程得標不易下,較小型的營造廠商轉向民間樓房的建造,造價也能為大家所接受,因此,形成一股推進熱潮。
 過去,地方公共建設多為小型工程,民間營造廠商忙於地方工程,無暇承攬民眾樓房,所以,在八○年代鐵皮屋引進,以快速、廉價的優勢,席捲整個民宅市場,並以修繕、增建最多;尤其在傳統古厝聚落更顯突兀。
 在當時狀況下,鐵皮屋是民眾沒有辦法的選擇,現在大家都感後悔,不過,值得慶幸的是,近年水泥樓房的波波興起,以及古厝修繕的推動,冰冷的鐵皮幾乎消褪,從事業者也撤回台灣或轉業。
 水泥樓房一間一間的矗立,令人憂心的是,大家都不願挪出土地做為巷道空間,更談不上建蔽率,造成窗對窗,一點呼吸空間也無法吸納。
 巷道狹窄,不但景觀破壞,連年長者都憂心未來往生,連棺木都抬不出去,更不用說防火巷,遇有緊急災難時,根本無法搶救。
 以景觀破壞來說,當然此間腹地不大,祖產地坪數也是有限,大家在蓋房子時都想蓋大一點,而盡其極限興建,致使越蓋,巷道變得越小,僅夠行人通過,沒有任何公共空間。
 以居住品質而言,沒有寬敞的通路,自己住起來也有壓迫感,只能在屋內,屋外的施展空間等於零,就空間運用來說是不恰當的。
 以意外災害搶救來說,大家縱然「佔天不佔地」,問題左右屋頂相靠,不但採光不佳,搶救的防火車輛進不去,連水管伸入都有困難,所以是不合救災機制。
 蓋一棟房子,也是一生的大事,馬祖人叫「萬年寶蓋」的涵義是長長久久,為了長久居住品質及下一代延續生活,提供兩個建議,供鄉親參考。
 第一,祖產地都不大,且子孫眾多,有的一塊地多至三、四個家族共有,再各自切割興建,坪數當然變小,公共空間就付之闕如。我們建議以樓層來分,各擁一層,不但空間大,在運用上也符合效益,至於誰分那一層,大家可以商討。
 第二,左右鄰地在興建新房時,先作協調溝通,各預留空間做為巷道通路或前院腹地,以後大家住起來都舒適。
 家,是永遠陪伴著您,由上一代傳至下一代,這個香火是綿延的,不要說住家風水,住的舒適、安全是最基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