族親票倉結構鬆動 外在票源開拓不可少

  • 2005-12-03
 隨著內外環境變易,人口結構轉換以及思考觀念改變,馬祖歷經大大小小選舉,選票的取向也跟著轉彎,就是在不變定律中,已有所變,未來有志再參選或當選者也要調整方向,才具有戰鬥力、續航力,不然,耗損率、折舊率將會圍繞著您。
 過去,在軍管時期的一黨獨大局面,只要黨提名就等於當選,現在這種優勢早已不再;還有,全縣的大型選舉如立委、縣長選舉,不是在地者,選民接受度不高,同時,連小選區,大家亦較難認同。
 如今,選票的取向有所變的是族親結構逐漸鬆散,外籍、外地族群增加,年輕區塊擴大等。
 以族親結構鬆散而言,除了地方人際網路交叉、重疊關係之外,族親結構經大小選舉侵入變質後,「分票」是一種新取向,也是長期以來穩固磐石開始動搖的開始。
 過去,民間以族親「倒牆不倒基」的信念下,大家族是最具優勢的基本盤,幾乎是張張選票入袋,現在議員分票已是相當普遍,除了自己兄弟姐妹之外,幾乎很少一戶人家是「全壘打」,致使個個候選人都在喊危急、搶救,沒有到開完票,誰都不敢說。
 以外籍、外地族群大幅增加來說,這個族群是「關鍵性」的少數,包括大陸定居、配偶、外籍新娘以及在馬的工作人士,尤以大陸定居、配偶區塊需要平時經營;雖然,穩定度不高,但是有互動、關懷,在票源開發上比較容易著手。至於,在馬工作的人士,營造廠工作者有固定歸屬,不易開發外,其他的也得靠平日人際關係的累積。
 再說,年輕區塊擴大,因在鄉服役的青年年年增加,加上台灣不景氣,返鄉工作者也變多,成為選票開發的一大板塊。年輕選票取向,以年輕參選者在吸引票源上較具優勢,主要同儕間認同度高,但是有互動、有接觸也可吸納新興票源。
 在幽靈人口消失以後,未來勝選不變定律,仍是有基本盤,族親、同學,還要外帶經營、互動、服務,以開拓外在票源,否則族親、同學中同時出現二人,票源一瓜分就十分吃力。
 經營人脈是贏面的第一條件,廣大、充沛人脈動員,枝繁葉茂,隨風飄落,張張選票吹落您的頭上,而且一抓都是一大把。
 互動頻繁是吸票的最大機器,人有了互動,緊密度強,有了交情,選票不易轉向。沒有互動,選舉一到,再予經營就不易融入。
 服務選民是鐵票的保證,也是參選訴求的兌現,尤以幽靈人口不再,在地的服務是否落實,關係到選舉的成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