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殯儀館附屬葬儀之配套服務

  • 2005-12-17
 風俗是可以變化的,尤以繁文縟節的地方喪俗,必會隨著時代環境而轉換,只是時間的問題。地方殯儀館啟用之後使用率偏低,並不代表未來需求降低,反而會成為民間治喪的第一選擇,在未來趨勢下,我們希望公所於功能、服務、配合上多予思考強化,以提供往生者家屬之便利。
 在地方生命禮俗中,喪禮是最受重視的,家屬於內、外在壓力下,均不願被掛上不孝之名,因此,一切行禮如儀,金錢花費倒無所謂,而在籌備、佈置上煞費心力。由於此間欠缺葬儀社之行業,必須仰賴親友、同學協助張羅,一場喪事從頭到尾耗費百萬元之外,籌備過程的奔波、請託、採購、佈置,折騰往生者家屬精疲力盡。
 民間婚俗,早年是三天三夜持續進行,不過,卅年前即已式微,唯獨喪俗未見簡化,而且愈見舖張,喪家牌樓愈搭愈大,有的多達三個,帳蓬也愈舖愈長,台灣可以委外搭設,在此則需自行調借材料、請託親友協助,等於說喪事結束,人情欠滿山。
 有鑒於民間搭設喪禮牌樓的需求,北竿鄉公所首開購置牌樓活動鋼架之便民措施,不但提供喪家需求,也達到便民之目的,南竿鄉公所之後也添購相關設施,供大眾使用。這項措施,花最少的錢,卻得到最大的效果。
 南竿殯儀館已於去年六月啟用,根據南竿鄉公所統計,整整一年半的時間,只有申請二次使用,皆為立法委員曹爾忠,在此對身為民代的他,率風氣之先,表示肯定。殯儀館的啟用,因使用率低,有的民眾認為功能有限,將成「蚊子館」,也有民眾認為,有它的長遠需求性,將來也是一個趨勢,現在只是大家不習慣。
 再說,地方納骨塔的使用,初期也不被民眾所接受,現在漸漸普遍;雖然火化還是遭排斥,但撿骨之後安置納骨堂已蔚成風氣。南竿納骨堂經內部粉刷、添置火爐之後,空間清爽,且有專人定期管理,也受到民眾好評。
 殯儀館的使用,在台灣喪禮中是不可缺的場所,並有附屬葬儀社配合服務,交由葬儀人員全權處理,家屬不必為鎖碎小事而煩惱。
 按民間傳統喪俗,往生者在家中放棺、祭拜,過去住宅皆為獨戶,除空間狹小不便外,尚可處理喪事;如今,高樓屋宅,勢必移轉殯儀館之公共場地處理,不但避免影響鄰居生活,在過程中也比較省事。
 從長遠來看,當有它的需求性,先不論目前使用率,應先從配套措施強化著手,我們希望公所及鄉代會在新的年度強力推動館務管理,規劃葬儀社駐點服務,有需要則透過公所專人連繫,由台灣葬儀社派員進駐,或以合約方式簽訂,或以承攬方式,公所站在協助立場,提供鄉民最佳的服務。
 現在,硬體設施俱備,軟體的服務、配套、管理才是關切,期待鄉公所在殯儀配套措施上做整體規劃,以發揮實質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