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中央「管理開放」兩岸經貿新思維 看金馬小三通

  • 2006-01-05
 總統今年元旦文告宣示以「積極管理、有效開放」作為未來兩岸經貿政策新思維,被國內民間解讀為兩岸政策更為緊縮;從小三通角度來看,也未必不是利多,而在大三通可能性依然渺茫下,反而對金馬發展空間、時間拉大、變長。
 國內兩岸政策,從李登輝總統「戒急用忍」,至陳水扁總統「積極管理、有效開放」,這十年來仍然擋不住台灣產業的出走西進,民進黨執政五年,也管不住企業繞道迂迴。
 在國內景氣一片低迷,國內企業及民間多所期待兩岸政策有所鬆綁,期望國家最高領導人的元旦講話會釋放兩岸進一步互動、開放訊息,即使不能大步向前走,至少也要做出跨步的樣子,可是仍在意識型態打轉,企業界甚為悲觀,當日股市下跌得到明證。平情而論,台灣這十年來在中國大陸的布局先機已喪失,產業空洞化幾乎已迫在眉睫,好在台灣經濟基礎厚實,還能夠支撐,但是台灣未來在兩岸經貿上不作調整,不要說在亞洲國家中掉入後段班,幾年之後很有可能邊緣化。
 以民進黨政府的觀點,認為不要忽視中國大陸的威脅與打壓,對於廠商赴大陸投資,不能只是開放而不能管理,否則開放形同流失,因此中央政府要負起管理責任;民間的反應則持不同論述與看法,認為中央格局要放大,全球化不等於中國化,中央政府拚命介入兩岸經貿的管理,而不落實有效開放,只會更加捆綁自己而失去市場先機。
 從總統元旦的講話,多數的國內民眾對兩岸大三通期許覺得愈來愈緊,與外界的認知、希望有極大落差。
 事實上,兩岸僵局最重要的癥結,就在於雙方的互信度,互信基礎薄弱,有礙兩岸發展進程。既然如此,我們期待中央先從小三通著手開放範圍,一則可做為未來建構大三通的模式,二來更可活絡金馬發展,進而改善兩岸關係。
 再從金馬小三通著眼部份,兩岸小三通已實施五年,這五年來雖受中央法令層層束縛,但也建構兩岸互動、互信的基礎,可以藉由小三通做為開放的平台。透過小三通來做,沒有主權的爭議,也沒有其他枝節困擾,同時已有五年通航的基礎是最快速的做法。
 還有,從小三通著手部份,正如前述最快速的方式,不必再為事務性的問題會談,而磋跎歲月,只要我中央下令開放貨運,以金馬做為轉運口岸,立即可以實施運轉。
 兩岸事務,都在政策思維一念之間,新的一年「積極管理、有效開放」的未來兩岸經貿新思維,對大三通的腳步更往後退,不過另一角度思考,對小三通或許是利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