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鐵板漁寮 說社區改造延續

  • 2006-02-20
 在金馬自治之後,民間力量的崛起,是地方永續發展、經營的最大本錢,而政府是一個策劃、推動、執行的啟動機器,民間的自發、參與、配合,才是前進的燃料。
 以社區再生再言,從觀念引進、政府輔助,至協會成立,延續這個香火,需要的是住民自覺、自發、自主的投入與參與,不然,熱度一退,又回到原點。
 由牛角聚落改造出發,近年有如星星火花在各島蔓延,燃起了一份閃亮生命,也照亮了地方社區的新天地。以鐵板社區來說,從官帽山的開發,至村內的規劃,仍飄盪著一股新的活力,由村內有志一同的住民再聚合改造閒置的漁寮,點起了另一種創新的火苗。
 論村落的民宅建造,鐵板外貌上不如芹壁;在商業機能上,也不如山隴市集;但在周邊景觀、資源上,有它的開發潛力及價值。
 它的坐落位置面南,官帽山一直是村落的風水山,在開發之後,成為鐵板的第一招牌;澳口海景,也是賣錢的絕佳點;仁、津步道是遊玩、賞景的最佳動線,將來沿途的哨所、據點撥交地方再規劃開放,更是一大資產。
 村內有志一同的住民開發澳口的漁寮,已進行寮內的清理及周邊的美化,種植草皮、移置花木、原石,並計畫推動將澳口整排的民宅賦予新的創造,打造一條海景特色街,採複合經營模式,提供給遊客、住民休閒的好去處。
 該村的澳口,夏天是海泳的最佳場域之一,沙灘上可以規劃成烤肉等岸上活動設施。
 現今住民進行整理的漁寮周邊區域,夏天以遮陽傘做為露天的雅座,冬天準備類似「蒙古包」做為擋風之用,讓全年均可經營及利用。
 由鐵板住民自發整理閒置的漁寮、民宅,是社區改造運動的力量擴散,也是延續動力的最大推進器,唯有如此,前進的腳步不致於停頓。
 村內的事務,最理想的就是村民力量的自我發揮,而不是僅賴少數的協會成員,或是公部門的推動,畢竟,公部門及協會是站在規劃、推動角度,真正落實工作應是每一位村民。
 地方處在轉型期,傳統的商業型態及消費對象已轉換,民間的商機、生計需要大家一起來開發、投入,利用在地資源,添上新的創意,一起帶動村莊的活力。
 另外,大家在自治之後,更要建立一個觀念,社區、聚落的事,不是光靠政府,而是村民凝聚的行動力、創造力,才能長長久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