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數字會說話,例子也會說話,外島在兵力銳減,碉堡、坑道閒置重新規劃、利用,自金馬開放觀光以來,一直是發展旅遊景點的聚焦話題,並以歐洲著名戰場馬其諾防線之借鏡,在國際觀光舞台中大放異彩的實例,值得各方共同思考與關切。
翻開馬其諾防線的歷史,西元一九二七年至一九三五年前後,法國在其東北部精心構築一道號稱銅牆鐵壁的防線,並以主要倡導者法國陸軍部長馬其諾的姓氏加以命名。它是一條超現代的防禦體系,以厚實的混凝土築成,配備重機槍,有住宿區、供應倉庫、地下鐵道、升降堡壘的設計。不過,德軍在一天之內拿下了盧森堡和比利時,渡過索姆河,快速攻下了防線北端,使整個防線成為廢物。
綿延七百公里的法國馬其諾防線(MaginotLine),花了五十億法郎,費了七年的時間才完工,德軍十七天突破;這條防線雖失敗,卻在國際觀光競爭中升起,等於是另外的成功。
馬其諾防線的興建,是主張防禦觀念所造成的失敗;法國人後來沒有拆掉馬其諾防線,卻又是觀念上的成功,轉而使它在觀光事業上異軍突起。
以歐洲戰埸成功轉型,反觀金馬在兵力裁減之後,除部份由金馬地方接收及規劃使用外,大都緊鎖閒置,地方也不斷爭取,防區也願意配合釋出,但主導權仍在陸總、國防部,同時手續過程繁複,影響撥交速度、時效。
馬祖沒有高山,只有大海,最美的景點、視野盡在海防碉堡、陣地,且優於金門,未來釋出地方,加以規劃及再利用,的確是觀光一大資產。
金門籍、曾任防區參謀長的備役少將鄭有諒,在馬祖服役期間,曾舉辦「書法與兵法」的書法展,最近發表「從歐洲戰場之借鏡,探討砲陣地重新規劃之我見」演講,個人軍旅生涯及外島子弟出身的背景、經歷,以馬其諾防線為例提出規劃看法,獲得外界迴響與共鳴。
他強調,戰地遺跡的存廢,要靠智慧去做抉擇;成與敗,則要靠觀念去判斷。他的看法,值得國防部省思。
金馬軍事遺跡,的確存與廢在於國防部的智慧與觀念,若一味堅持土地、財產,不但加重了問題難解度,也加深了遺跡的灰塵度,任其閒置、荒廢,最後消失埋沒。所以,完全是觀念的作崇,不是釋出與否;如果,國防部還是陷於安全考量,或是恐於增添事務麻煩,流失了資產,也流失了歷史價值。
金馬人在過去半個世紀,為前線軍事付出驚心、不便的苦難歲月,如今,為振興離島發展,觀光是唯一的路,國防部理當有所回饋、補償,而不是釋出,更不是施捨,應是配合撥交、協助開發為旅遊資源。
看歐洲戰場遺跡成功轉化 看金馬工事再利用
- 2006-0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