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水澳口濕地去留認定 留給科學

  • 2006-04-25
 科學是最後的有力依據,也是清水澳口去留處置最後決定的標準,大家不希望因濕地認定與存廢再有爭論,也不樂見相關工程因有破壞疑慮而延誤,更不預見未來地方重大建設進行再衍生類似現象。
 清水澳口去留與濕地認定問題,保育人士著眼於生態維護,在工程進行之後提出意見,基於尊重保育,配合珠山電廠而興建清水外環道至福澳海堤整建工程於去年十月停工,迄今已半年。期間,相關部門與保育團體、人士及住民進行意見交換,希望能取得共識。
 由於意見不一,看法不同,認定相異,清水澳口的去留爭論,致使珠山電廠的周邊工程進度已產生嚴重影響。再者,保育人士執著於維護生態,這半年來不斷發聲,對公部門造成傷害,而社會大眾的沉默多數則對濕地認同未必完全支持。
 平情而論,提出保育疑慮,大家可以接受,也尊重保護的要求,問題是缺乏科學認定,無法使大家信服。不容諱言,大多民眾認為,沒有保留的必要,既使是濕地,基地範圍有限,且新生地取得不易,同時工程已進行,再做爭論,徒增困擾。也有不少民眾認為,要恢復保留的應是后澳的沙連洲,清水澳口價值不大。
 當然,事件各有感受、各有觀點,以清水住民而言,澳口是陪伴他們成長的地方,有著他們共同的記憶。雖然過去因廢船停放而環境汙染,外界認為是髒亂死角,對住民來說,卻是生態生命的活口。所以,大家也不能否定保育人士、部份住民的心境、感受、體認。
 回首看這半年來的紛紛擾擾,外界意見的是,提出疑慮的時間點,大家較不能接受,一是在工程動工後,因行政程序,若執行變更設計,在執行上是相當困難,二是難免有人認為是選舉炒作,挑起問題,而造成公部門的傷害。
 另一個外界意見的是,濕地認定的標準;因提出的保育聲音,其觀念、表述是正確方向,但一直缺乏有力的依據,因沒有科學基礎,也無法獲廣大的認同。
 這次,專家前來所作的說法,外界接受度就比較高,第一,濕地認定是有條件的,而清水澳口還沒有完整的調查評估,所以目前以「是不是具備有成為濕地條件的基地」稱之,更為適當。第二,調查研究做依據,生態系統是非常複雜的,清水澳口的物種是不是具備多樣性和獨特性,可經由調查研究得知,而且清水澳口基地是不是具有濕地的條件,科學上也有可提供參考的量化指標。如基地的範圍大小、基地離道路、建築物的距離、水文環境等都在評估指標之列。
 還有,這次討論中,清水社區發展協會代表提出看法,也十分中肯,認為是不是一定要將澳口填起來才符合公園的定義,而馬祖不一定複製台灣的模式,而是應該要朝著保留特色方向規劃才符合馬祖的需求。
 總之,過程難免會有波折,希望在轉折之後,大家建立共識,為清水澳口爭論劃下休止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