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海島的區位,不論是聯外輸運或是旅遊發展,客貨兩用輪是不可缺的交通工具,尤以先天地形,空運場站設施連帶受限,船舶的性能、功能、效能是大眾運輸擇定時首要考量的選項,建購新臺馬輪就是如此,不但力求平穩、舒適,更要求節速、抗浪,符合地方實際需求。
因時代的背景,以及當年環境,現臺馬輪等於是階段性的需求,以如今的趨勢及取向,自不符未來的需要。地方政府這四年來,也一直在推動籌建新臺馬輪,也是未雨綢繆的工作。
在臺馬輪歲數增長,地方府、會從計畫提報,到行動拜會,以尋求中央支持,逐步獲得共識,當然需要過程、時間的運作,以及縝密規劃。
近年因中央財政吃緊,爭取的確辛苦,去年為了讓臺馬輪支撐過度期,先做大修,交通部也撥助經費改善,以便銜接建購新臺馬輪前的續航力。在改善之後,除了安全沒有問題之外,內艙品質也升級不少。
造船不同於造車,買船也不同於買車,必須縝密規劃,以及適合台馬海域的風浪,希望新船在品質、功能上能更多元、更舒適、更合於需求。
台灣海峽是出了名的險惡,尤在冬季東北季風的浪,所以,在安全上是第一考量,第二個才考量是舒適、平穩,然後再要求服務品質。
安全上的考量,這是所有交通的定律,尤在風浪大時,不是一般旅客在陸地上或船艙內所能考慮,地方政府在去年大修時,就是在未購置新船時,堅持要做的大事。
舒適上的考量,就是在航行中的平穩、快速,未來在建購新臺馬輪時,地方政府當以此為必然的規劃,如速度加快,台馬之間的距離能予拉近,在三至五個小時內能予到達,就算是理想狀態。
服務上的考量,配合觀光需求,客貨兩用輪除買船票為輸運之外,也要能賣品味,看星星、月亮、海洋,喝咖啡、香茶,輕輕鬆鬆坐船,舒舒服服享受。雖然,我們做不到像豪華郵輪般的等級,但也希望能做到像台澎之間的台華輪之層次。
地方政府對於建購新臺馬輪爭取,早已列為施政重點,地方府、會及中央民代都在努力做,中央交通部門也已感受到地方的迫切性、需求性,基本上也轉為不排斥,這也是時間點逐漸成熟,未來的規劃,還需要行政過程及經費爭取。
建購新臺馬輪 地方政府不打烊
- 2006-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