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務實面改善塘后道近、遠程計畫

  • 2006-08-04
 來自大自然的力量,如風、雨、浪的侵襲;是人們所無法預測,也是不可抗拒,北竿塘后道的改善或是改變,地方工務部門朝務實面方式,分近、遠程規劃,並評估最有利的方案加以解決。
 近年颱風頻繁,加上大潮長浪,塘后道橫躺沙灘上,每次颱風入侵無一倖免,尤以淘沙後路基裸露,護基邊坡也是在強力風速、浪花摧殘下,破損不堪,受創最嚴重的是十一年前路面斷裂。
 塘后道的鋪建,在民國七十八年前後,為方便后澳聯外通路而建,因時代背景及當年需求而破壞了生態景觀,北竿機場興建及跑道東移,強化路面鋪設,但是近年的颱風幾乎是次次受損,帶給地方極大困擾。
 改變塘后道現狀,就是恢復原連島沙洲的奇景,自當是最理想的方式,塘后「連島沙洲」、后澳的「陸連島」在地理上都是不常見的景色,保留它的完整性,做最小程度的破壞,並仍可方便往返,是施作的第一前提。問題是經費的考量,以務實態度面對,我們只能放在遠程目標,因初估改變通路型式如地下化、高架或改道,初估都要花上億元大關,以現今國家財政,很難爭取到;不過,地方政府還是持續爭取,畢竟它是馬祖自然之奇景。
 改善塘后道現況,就是將目前受損予以補實、強化,初步計畫採石籠的規劃來強化路基,避免路基一再受大浪沖刷流失。
 以石籠護堤方式,當然只是過渡改善,主要是在遠程計畫之前,先行解決現況,讓路面安全性得以維護及行得暢通。
 目前,工務局委託工程顧問公司就塘后道改善進行方案評估,除了高架及地下化兩種澈底解決問題的方法及改道規劃外,現階段針對道路現況局部改善做評估,初步計畫利用較少的經費先強化路基。
 以高架橋的評估規劃,一則恢復沙灘原貌、生態,二來用拱形式可消波浪襲擊,也可海中覽景;以地下化則是涵洞或海底隧道規劃,但是工程耗費甚鉅;至於改道是一般認為較可行,不過,都要經過評估及考量經費及可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