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文化季的深層意義

  • 2009-06-20
 北竿鄉今年首度以「海洋」為主題推出系列活動,不論其試辦的成效為何,值得深思的是我們終於能重視到海洋的重要性,特別是四面環海,海域面積百倍於陸域面積的馬祖,海洋與生活是息息相關,其間更蘊含了豐富的生態與觀光資源。身為大海子民的一份子,在運用各項資源的同時,大家有責任保護我們的海洋資源,因為大海將是未來馬祖觀光的重要資產。
 最近我們看到漁民反映有大陸漁船在炸魚,日前又有今年首度的神話之鳥觀測記錄,憂喜參半正是馬祖現在面臨海洋政策發展的最佳寫照,喜的是馬祖是神話之鳥的發現地,表示海域資源雖曾受到破壞,但不至於到無法收拾的地步,只是我們的作為不夠積極;憂的是大陸漁船長年對海域資源以各種不同的方式加以掠奪,在地的漁民同樣是越區捕魚,大小通吃,部份台灣釣客沒有落實放生小魚的保育觀念。
 海洋是馬祖重要的資產,有很多資源可以規劃運用,但我們與海洋活動發展有關的硬體建設少之又少,軟體規劃幾乎沒有;馬祖被認為是很適合推廣獨木舟運動的地區,但到目前為止,沒有合法安全的限制海域規劃;從海上看馬祖也是賣點,但沒有適合的港口與船隻配合,像是部份鄉島辦活動,沒有做期程的規劃,都只能「玩一下」,活動缺乏延續性,這正是我們的海洋觀光政策不夠明確所致,沒有政策就沒有經費,沒有經費就不能有所作為,這個區塊只有投入更多的重視,才能有所發展。
 台灣地區近年來在各縣市政府及中央政府的重視下,也在海洋觀光政策上逐步落實,農委會漁業署針對全台多處漁港增設遊憩碼頭,立法院修訂船舶法中的遊艇專章,靠海岸的縣市設漁人碼頭觀光設施,親水公園、藍色公路的規劃及海洋生態的復育等,海島國家或區域對海洋的重視與規劃不能少,如何把理念落實到政策之上,是未來地方政府乃至於各鄉島要認真思考的方向,而相關的政策若能從海洋的觀點出發,對整體發展亦是有利的。
 馬祖傳統以來以海為田,從過去魚類豐富,到今天魚肉、海鮮量少價高,資源的確需要保護、復育,我們這一代更是身負重任。最近引起廣泛討論的在地大型漁船近岸撈捕問題,各界籲請相關訂立一套遊戲規則,地方主管部門將進一步採取行動,我們認為,除了訂立規範之外,漁民、釣友自約及驅趕大陸越界漁船執行要予建立、落實。在我們開始重視海洋政策的同時,保育與復育的工作也要跟著進行,大海面積雖然廣大,但資源運用卻是整體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