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專業 再創職場第二春

  • 2009-08-20
 這難道也是地方特色?觀察地方就業現象,某些技術性、高度專業性的職缺找不到人,但許多可取代性高的工作卻眾多鄉親爭取,這讓我們不得不重視這個警訊,國內的就業市場呈現供需結構性失衡,企業主大嘆沒有人才,待業者大嘆沒有工作,要突破這個僵局,眾多職場專家建議待業者充實專業素養與技能。
 以地方一大就業管道-公部門約聘僱及臨時工為例,任何工作都需要一定的專業素養與技能,所謂的素養包括每一項職缺都需要的勤快、認真,甚至是不同職缺所需具備的人格特質。至於技能,比方說文書員應擅長電腦文書操作,農技人員應具備相當的學科知識與實務經驗。
 為了讓鄉親不只有工作,還要有充分的能力去轉換跑道,政府應不僅提供就業機會,還要多在學習與訓練上著力,除了開辦課程,更要鼓勵真正需要的待業者參加。而地區的待業者更應具備「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
 地方自治以來,政府和民間社團對於藝文活動和專業講習和訓練,投入很多心力,經常在全縣四鄉五島舉辦,鄉親十分踴躍,每期都有收穫,頗受各界好評。但是,參與這些學習者,絕大多數是年輕人和公教人員,年長者和失學的民眾很少涉足,乃美中不足。其實,一般性常識包括電腦,是簡單而易學的,尤其是電腦網路,無遠弗屆,內容花花世界,一旦接觸就會愛不釋手,現在的問題在於如何讓鄉親接觸,顯然需要一些鼓勵,甚至於勉強為之。
 人類不乏學習天份,往往受限於環境而無能為力。早年軍管時期,經濟落後、社會貧窮,多少鄉親為此而失學,今天地方進步,生活改善,當有能力就學時,卻已老矣!時不我與,何其傷痛與無奈。我們對於這些人,與其同情不如給予機會,像是比較容易進入狀況的電腦等,應該多多鼓勵他們加入,尤其是子女勸說和助力,各方用心耕耘,收穫是可以期待的。
 在此,我們特別籲請鄉親,不論年齡多大,也不管知識程度,大家今天能夠在民主自由和科學發達的社會中生活,便是一種福氣,可是社會有其規範,生活與工作都要遵守,例如找工作,必須擁有規定的條件,才有進用的希望,地區部分專業與技術人才短缺,並非鄉親沒有意願,而是因為條件不足。為此,我們再次鼓勵鄉親,放下身段,好好學習,創造職場的第二春,讓生活更有色彩,家庭更為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