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竿各級民意代表及鄉村長日前連袂前往台北,針對精確機場規劃、航班增加、候補機制等問題向民航局表達強烈訴求,現階段我們認為適當的增加北竿航班是必要的,耗資二千餘萬元規劃建設的左右定位台工程已經進入最後測試階段,不久的未來,北竿的能見度標準將大幅下降,一年之中不可飛的天數在十天之內,若不能及早規劃增加北竿航班,將來南機北降頻繁的情況下,將造成馬祖空中交通亂象。
自從多年前地方政府協調民航局及立榮推動所謂馬祖機場轉降機制以來,所謂的南機北降的班次非常的多,除了轉降以外,因為南關北開而加班北竿的班次亦不在少數,這個事實突顯馬祖交通的困境與無奈之外,善用北竿機場較高起降率是改善馬祖空中交通很重要的思考。特別是在北竿機場完成左右定位台儀降設備之後,起降條件遠優於南竿。
起降條件較優的機場卻排定較少的班次,這本是不合常理的規劃,立榮公司以市場取向,安排較多班次在南竿是可以理解的,但對馬祖整體交通而言,這是亳無前瞻性的作為;過去多年,馬祖鄉親也好,小三通中轉及旅遊團體也罷,因為轉降或臨時加班而疲於奔命,尤其在天候不佳時,大批旅客不敢在開場機率較高的北竿候機,被迫要在班次較多的南竿苦苦等候,我們因此所耗費的社會資源及時間成本是難以估計。
我們建議立榮公司在不影響南竿既有運量的前提下,認真考慮在北竿增加部份班次,因為起降條件較佳的機場,安排較多班次是對馬祖整體交通有益的,航空公司可以不必臨時為機場開關不定而忙於調度,我們從過去多年的經驗中得知,轉降、加班是馬祖交通的亂源,不設法在航班安排的思維上有所突破,那我們就等著繼續亂下去。
八月底,台北與大陸之間開始有定期航班,以馬祖交通的現況,要想在三通這個區塊有所發展是難上加難,有新的思維才能創造新的競爭力,如果連調整班次這個小問題都不能嚐試推動,繼續墨守成規,用載客率做為增班的參考,那只有惡性循環的份。
適當增加北竿航班不是要從增加運量著眼,而是以提升穩定性做考量,馬祖空中交通多年來最為人詬病的就是穩定性不足,政府花了兩年時間,連同評估及設備在北竿又投資了近四千萬元改善起降條件,如果還是維持過去備用機場的角色,何必花那麼多時間與精力,若不能對馬祖交通改善有重大貢獻,所有的錢都白花了。
北竿加班時機成熟 立榮應及早規劃
- 2009-0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