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喝瓶裝水 就是做環保

  • 2009-08-23
 瓶裝水看似方便,卻對大自然的永續發展造成威脅。瓶裝水自一九八○年代開始流行,人們當時認為瓶裝水方便、有益健康,是含糖飲料之外的另一種選擇。不過,瓶裝水現在被批評是環保的威脅,塑膠瓶難以處理,產製運銷過程還會浪費大量能源。
 就在全世界的領導人呼籲環保和節能減碳之際,澳洲一個小鎮居民勇敢邁開腳步,要求鎮上的商店不得再販賣瓶裝水,成了全球目光焦點。
 台灣人擁抱瓶裝飲料的熱度也是不減反增,每年開瓶四十六億支寶特瓶(平均每人約用掉兩百支),串起這些寶特瓶,可繞台灣兩百廿三圈、地球六點三圈;其中,瓶裝水寶特瓶就有十一億支以上,每人一年平均喝掉四十八瓶水。
 瓶裝水看來清澈,其實代表的是黑色的石油。據調查,光是製造全球瓶裝水用的寶特瓶,每年要耗掉一千八百萬桶原油和一千三百多億加侖的水,如加上運送和處理廢棄寶特瓶所耗的能源,每瓶水都是讓地球暖化的幫凶。
 根據環保團體調查,水比油還要貴,一公升的油錢只能買半公升進口礦泉水,若從法國運一噸瓶裝礦泉水來台灣,運送過程消耗能源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約七十六公斤,從加拿大魁北克運過來則要排放九十三公斤,都是讓溫室效應加劇的幫凶。
 美國環保團體統計,美國人一年喝掉新台幣三千三百億元的瓶裝水,製造這些寶特瓶至少要用掉一百五十萬桶原油。澳洲人一年喝掉一億五千萬公升的瓶裝水,等於排放一萬兩千多公噸的二氧化碳,這些「碳足跡」都助長地球暖化。
 瓶裝水在各地消費皆持續增加,對環保不利,對健康不一定有好處。瓶裝水大受歡迎,除了方便,也有人認為瓶裝水較乾淨、健康。專家表示,消費者並不能完全掌握瓶裝水來源,而不少瓶裝水宣稱添加微量物質,這些也不一定非攝取不可,部分瓶裝水來源較難確定,不一定比自煮開水來得安全,許多瓶裝水宣稱添加鈣等礦物質、微量元素、維他命等,並不是人體所必需,多食也未必有益。
 由此可以得知,「喝水」看起來是生活中的小事,但是從環保、節能的角度來看,喝瓶裝水還是自來水,對環境造成的結果卻是大不同。在了解到它背後所代表的龐大碳足跡,以及對資源的浪費後,每個人都應該驚覺無論是買飲料還是瓶裝水,都會製造垃圾、消耗能源。因此,要改善暖化、保護北極熊棲地,自備水瓶(杯),喝煮過的白開水最好。
 澳洲新南威爾斯省的邦達努鎮禁賣瓶裝水是先進觀念,即使我們現在所處的環境並不容易做到禁賣禁喝瓶裝水的美麗環保境界,但是我們可以從「少喝瓶裝水」開始做起。告訴自己在能用自己的杯子,盛上一杯乾淨飲水的地方,就少開一罐瓶裝水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