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不景氣影響,國內就業市場逐漸出現「工作貧窮」的現象,就是所謂入不敷出,而馬祖地區也不好過,這幾年年輕人返鄉,都找不到穩定的工作,絕大多數只能接受臨時性工作的安排,收入相當微薄,吃住都靠父母,成了半個「啃老族」;我們認為,不景氣的時候除了要省吃儉用外,良好正確的儲蓄習慣更是該儘早養成,地區青年們該體會到現實,切勿放縱物欲,節省不必要的支出,並提前計畫自己的人生理財大計,否則年輕時當慣「伸手牌」,將來年紀大後,恐成為向子女拿取生活費的「伸手牌」老人。
現在低薪資、工作不穩定的上班族越來越多,根據主計處統計,國內上班族的平均薪資水準跌幅,再創歷史新高,今年一至五月,每人每月平均薪資只剩下45692元,較去年同期大減3629元,降幅為7.4%。其實比起去年,失業率惡化速度雖然較為緩慢,不過就業市場出現許多非典型就業勞動人口,也就是臨時性的工作者,低薪資、工作狀況不穩定,恐將造成工作貧窮問題,讓上班族的薪資M型化更加嚴重。在這種趨勢下,更應關注自己的退休理財計畫,除了依靠企業提繳的勞工退休金、勞保年金或是國民年金,更須提早儲蓄養老金。
但根據統計,目前國內45歲至64歲中高齡民眾,只有67.1%自認為已經規劃好未來退休後固定的經濟來源,高達190萬餘人,還沒有規劃退休後的經濟來源,恐怕衍生成社會問題。反觀目前還在職場的上班族,受到產業景氣動盪的衝擊,職場環境瞬息多變,在工作不穩定、荷包縮水的狀況下,較難累積退休金,因此勢必得提早進行,藉由每月提繳一部份的金額,在勞工退休金的自願提繳機制,或是定期定額投資基金,才能利用時間的複利威力養老本。
雖然專家學者都鼓勵理財規劃,但顯然對地區年輕人是相當不受用,因為受老一輩努力成果與保護傘的影響,近年地區的年輕人多半是「打零工」居多,不會想去自己創業,主要是老一輩有足夠的積蓄,夠他們繼續「迷惘」一陣子,家長也是愛子女心切,不會給他們太大壓力,是好事、也是壞事,好在可享天倫、協助家鄉發展,壞在久之容易自滿,缺乏上進心與獨立能力。
嚴格說來,這幾年台灣工作確實不好找,近年返鄉的青年我們確實不該投以異樣眼光,臨時工作雖然錢不多,但只要好好努力做、累積工作經驗,對自己的人生歷練一樣是很有幫助的,也切忌騎驢找馬,沒做幾天就換來換去,只讓單位覺得你斤斤計較、心情浮躁;有工作之後,再來就是養成儲蓄的好習慣,日子雖然辛苦了一點,無法盡情享受,但往後就可以嚐到自己栽種的甜美果實。
儲蓄習慣要從年輕養成
- 2009-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