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專家學者齊聚台灣師範大學商討網路成癮的成因及對策,針對時下青年與青少年沉迷網路的問題,有精神科醫師提出C.P.R.三原則,代替高壓手段讓孩子掙脫網路的挾制。這三個原則包括C(Company)陪伴、P(Plenty)多樣、R(Rule)規則,值得地區關心此議題的家長借鏡。
與會專家呼籲家長要多花點時間陪伴孩子成長,鼓勵孩子從事多樣化的戶外活動,以及與孩子共同制訂使用網路的規則,包括明確訂定每天上網的時間,以及獎懲的標準。上網、玩網路遊戲不是不好,但是不能成為生活中唯一的樂趣和目標,在任何地方都是一樣的。
地區雖然民風質樸,但近年也出現年輕學子流連「網咖」的現象,砸下大把零用錢,一玩就是整個晚上,功課、晚自習都不顧了。
觀察這些學子們在網咖的行為,多半是上網聊天、交友或玩線上遊戲,從裡面獲得心靈的滿足;根據國外學者的調查,以國中年紀的學子為例,愛打線上遊戲可能是尋求自我實現與現實的逃避;在遊戲裡可以扮演英雄,娶得美嬌娘,什麼事情都可以自主掌控,但現實中卻面對自己的渺小與種種無奈。
於是沉溺上網,尤其是網路遊戲的虛擬世界成為立即的解脫,根據研究,確實能為玩家帶來自我實現與掌控等滿足;但是,網咖或在家上網的花費都不是一個中學生能負擔的;上網多,相對的運動、讀書的時間就少,在網路社交,人人隔著一道牆可以暢所欲言,比較有安全感;但是現實生活中社交卻要克服害羞與學習種種禮節和規範,如果耽溺於網路社交,又怎能學會現實中與人交往?
這些道理,網路成癮者不是不懂,但有時就克制不住;專家建議,要以適當的方法紓解,此時就需要C.P.R.三原則。
有些家長質疑,直接禁止孩子上網就好了,何必說什麼原則?但證據指出,愈禁止人去做什麼事,只要有方法規避懲罰,人還是會去做;大禹治水也是用疏導而非堵塞,因為他知道光圍堵不能成功。
採取以上原則需要耐心,需知道我們都年輕過,都有一段青澀的歲月與渴望被肯定、被理解的心,實施這些原則,需用符合人性的手段。
首先不能讓上網再漫無限制,讓網路成癮者上網可以,但首先要讓他了解除了自己需要被尊重,社會與外在的規則也需要他來配合。師長可以和孩子們共同約定上網的時間,除此之外均不可上網,以達到自主管理,初步戒斷成癮的目的。
其次是充實成癮者的生活;根據長庚醫院精神科主任劉嘉逸指出,網路成癮者其中一項重要指標就是不能上網會心理不適;恰似失戀無所適從的感覺,需要疏導;這時師長可以鼓勵孩子們多交朋友、多從事戶外活動和培養其他興趣,以填補這一段「空虛」的時光,當興趣建立以後,上網對孩子而言,就不是唯一的必要。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是師長的陪伴;尋求網路慰藉者,據研究在現實生活中常有心理需求為滿足,其中一項最明顯的是被傾聽、理解的需求;限制上網時間,培養多重興趣只是治標,滿足心靈需求,親子共同成長才是治本,值得地區家長、教育界人士與關心網路成癮議題的所有人多加參考。
以C.P.R.原則協助孩子走出網路成癮
- 2009-1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