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底三合一選戰將近,在眾聲中有一個值得注意的好現象,就是族群議題的淡化;以往在台灣各個鄉鎮,只要藍、綠政營爭奪關鍵席次時,經常出現「誰是○○人」、「誰是XX人」之類的分化手段,藉以挑撥族群對立的敏感神經;不過今年選戰雖然激烈,爭議卻集中在候選人的政策上,族群之爭在網路上稍有退位,值得我們肯定。
用族群或政黨區分候選人為什麼不好?因為選舉的重要精神是「選賢與能」,而不只是選出一個自己熟悉的鄰居、親友好辦事;投票本來就帶有感情因素,但如果只重視同黨派、同族而非其規劃與執行力,這樣的人當選將是一場災難。
法國著名的好戰皇帝拿破崙三世就是一個借鏡;當時法國民不聊生,內憂外患;國民渴望一個很熟悉、像拿破崙一樣的英雄,能救亡圖存,因此就選擇了名字很熟,且身為拿破崙姪子的拿破崙三世為總統,最後該人稱帝,對德國等發動戰爭,慘敗。
更何況,族群或政黨的標籤容易讓候選人的優點跟缺點被刻意掩蓋;在藍、綠之爭最激烈的時候,眷村民眾多投藍,臺灣南部農村民眾多投綠,幾乎無一例外;在台灣各大媒體報導均已獲得證實;這些候選人當選關鍵還是族群動員奏效。各大媒體深入選區訪問時發現,選民自述投給特定候選人的理由常是「他跟我們一樣都是○○人(或○○黨)」;而且,當自己支持的候選人涉及不法,或被抨擊;她們往往反駁,「不要針對我們○○人(或○○黨)」,儘管檢調或敵對陣營真的有不法事證。
所以,基於族群或政黨認同支持候選人是有盲點的,值得我們警惕。
反觀馬祖,雖然地方選舉還是深受「五公五同」(宗親、朋友、師生、同學等連帶關係)的影響,但今年選舉已經明顯不見「誰是真馬祖人」的族群爭議,這點值得肯定。過於強調族群或黨派,讓我們無法看清楚候選人的真相,也深深撕裂不同族群(或政黨)與其支持者的感情;台灣近年藍綠選民對立,流血、謾罵屢見不鮮;國會中藍綠鬥爭也讓政府空轉了一段時間。
但仍要警惕的是,過於強調血緣、宗親或師生、同學關係,會不會成為另一種型態的族群認同,身為選民的我們必須思考。
選親戚、選政黨,還是選賢與能?
- 2009-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