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植物跟人一樣,要給它們一個安身成長的家,天上飛的、海中游的,都有一定的循環生態;馬祖是優良漁場區,但不做長期生育環境的維護,也會面臨枯竭,所以,近年在護漁之同時,也要推動休漁,我們至今都還沒落實,值得反省。
有生機,才能成長;有成長也才有喜悅,當我們看到植物生長、魚兒跳躍、鳥群飛掠,那才是區域的生命力,代表生活地方有動力。尤其,馬祖四面臨海,又是好的漁區,沒有魚是一個諷刺。
近年,固然全球漁資源枯竭,但是這幾年在護漁之後,地區海域有復甦跡象,可是距理想目標還是有一段距離待努力,如休漁工作也一直沒做;同時漁資源之類調查都待完整建立。
不管未來環境如何演變,地方最長久的生計出口還是要走祖先的路,就是以海洋為田,海上的生態資源保護,維護的好,生機則永遠不斷。
從仔魚、幼魚的分布看馬祖沿海魚類資源,地方建設部門今年起委託專業組織研究,澈底調查地區沿海魚類資源,著眼於各魚種的產卵還有仔魚、幼魚,將作為地方護漁政策的第一手資料。
這項展開的「馬祖沿海魚類資源保育利用研究計畫」,委託進行調查項目繁多,主要是對地區沿海各魚種的產卵,還有孵化後的仔魚、幼魚詳細調查;不管是產卵時間、區域和產卵的量,還有仔魚、幼魚的種類、習性、分布與數量,甚至成長環境、成長挑戰都加以研究。所得資訊將作為地方護漁政策的參考,若地區沿海特定區域為某一保育類魚種的密集產卵區,則產卵期間可採取適當保護措施。不過漁民也指出,配合強而有力的海巡護漁行動,將更有效果。
研調有必要,護漁有其必要,休魚更是必要,近年來在越界漁船、本地過度濫捕、濫釣的影響下,我們不得不承認大海不像以往那般富饒,若不能及時予以管制與復育,未來這片祖先賴以維生的大海,將不再源源不絕供應世世代代子孫。
減少過度捕撈所帶來的後遺症,現階段能做的應先從制定休漁期開始,大家都要建立共識,降低對傳統捕撈的依賴性,讓大海能有喘息的空間,並且要落實減少捕魚的浪費,捕釣的小魚一定要設法放生,因為統計顯示,至少有百分之二十的魚是浪費的;另一方面,馬祖的漁業政策應加快腳步在養殖的推廣上,唯有透過人為的養殖才能滿足市場的需求,也因此減低對大海的依賴,魚類恢復生機才有機會。
在地漁資源相關調查有其必要
- 2009-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