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部環境及人民結構的改變,地方選舉文化也有部份轉變,如中間選民增多、政見訴求受到重視、排場型態也已簡化,部份情況的變化,對地方性選舉是好的走向,我們希望好的元素注入,當然,有待全民一起有此共識。
人口結構的改變,主要是年輕選民增加,他們比較不受傳統選舉觀念的束縛,自主性也高,對選舉大都以自己心中的對象為首選。
外部環境及觀念轉變,選民比較會以候選人的能力、政見為觀察取向,是否能夠說服他們,或是否會給地方帶來榮景,不少選民有此說法及表達;當然,選民的「族群」結構比例不一。
政見訴求不是天馬行空,現在選民也會判斷,他們認為,政見以前瞻性為著眼、具體性為基本,同時,候選人如亂開支票,選上的人做不到,也會受到檢驗、監督。
至於,排場型態減化,這個現象非常好,至少以再見到到處插著旗幟,主要是因旗幟的效果不大,地方東北季風大,一吹東倒西歪,對環境視覺不佳。但選舉有的東西不可少,不過,還是簡約點好。
選舉不能花太多錢,我們選民也要有此共識、體認,將來我們下一代有能力也來參選,為地方做更多的事。
三合一候選人多跑、勤走,以誠懇、行動展現誠意,加上平時建立的態度形象關係人脈,以及服務績效,相信選民會給予支持。
選戰已加溫,各候選人都已繃緊神經,此時壓力已負荷甚重,也沒有太多時間想別的事,而周邊的團隊成員多協助候選人跑行程及處理事務,以順利走完這場選事。
選舉是一時的,生活才是長久的,而有競爭一定有輸贏,平常心看待,理性地做完,看完這場選舉。
選舉文化的建立在於全民
- 2009-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