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有力的所在-社區產業

  • 2009-11-10
 從鐵板秋慶到津沙釀酒節活動的改變、提升,其實它的背後是呈現社區協會成立後的動力上升,我們希望再接再厲,把在地的社區總體營造做起來。
 從日本、台灣的經驗,來看看我們馬祖在地文化資源的特色運用,固然,我們社區營造已做了近十三年,不敢說有大成效,至少有在紮根做,而日本五十年後才有大成果,這是紮根理論的例證。
 地方近年有改變,除了機場、碼頭之外,不是說我們都要大建設,反而去注意一些小小建設會大成功,比方說各村產業如津沙老酒、鐵板魚麵、東莒豆腐、西瓜等,都是可以再輔導。
 再者,地方機關組織型態,我們曾提到金門現在最熱的組織是水產所、畜產所、林務所,這是可以產出生命力的組織,讓金門觀光有活動力。我們建議在組織修編時,可以少一點行政機關,多一些產業動力機關。
 現代人出遊,除了領略山水之外,都喜愛去在地特色產業,北市商店名街外,鄉村的老街也不輸給精品街,反而遊客一堆,如老街、舊社區活化之後,遊客大排長龍。
 大建設、大手筆的建設之後,馬祖也更需要轉入村落,把四周環境做好,再結合社區人力與資源,如先民腳步、古蹟文物、社區名稱的由來,將它發掘出來;再如一株老樹、一座廟宇、一間古厝、一個傳說,都可以賦予新生命,成為再造資源,使毛毛蟲蛻變為美麗蝴蝶。
 有空大家再想一想社區、村落的十個優點、十個缺點、十個故事,如此社區、村落就可以再啟動、再出發。我們不必有高知名度,不必有豐富資源,只要結合社區熱心住民,自己家園自己來,從基本關懷做起,任何一種人文或自然景觀都可以成為建設目標,做出自己品牌。
 我們在馬祖先把各村的特色找出來、做出來,創造新的生機,做一個感性的、知性的、歷史性的區塊,讓遊客到馬祖認為是美麗的,不是只有自然景觀美麗,而是來自內心層的美麗,這也才是在地有力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