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觀光化之走向

  • 2009-11-18
 觀光已是馬祖的主要生路,在地方亟力推動改善海、空交通建設之同時,地方文化建設近年也在強力紮根、宣揚,兩者不可偏廢,沒有交通,遊客進不來、沒有文化,遊客留不住。
 旅遊已進入文化產業化、文化觀光化時期,不要說台灣各縣市鄉鎮,連國外也在大打文化旅遊牌,現代遊客已不再是過去走馬看花,而是領略山水之外,也想靠近在地的味道。
 從社區改造開始,台灣就在推文化產業化與產業文化化;產業文化指的是產業所具有的文化,亦即某產業(包括:農林漁業)在多年產品(包括:農林漁產品)生產的歷史過程中,基於對材料選擇與處理的仔細經驗、產品設計製作的創意與品管,而發展出屬於自己特有的文化。其中有許多值得學習的內涵,例如:造酒是一種生產事業,長久累積下來的經驗知識,成為珍貴的文化。至於,文化產業則是指運用文化特色的產業,亦即將生活文化、生態文化、生產文化等加以發揮應用而形成的產業。當一部分的產業開始發揮其生產文化內容,並進而以產業文化為主要的傳達資訊時,這些產業也變身成為文化產業。例如:馬祖老酒生產製作的歷史中找出文化意涵來,設計成為參觀者所可學習體會的對象,可以成為新型的文化產業。
 文化產業是強調學習及利益的社區回饋。廣義的文化產業強調,只要是在地歷史文化的發揮與活化所成的產業,都可以計算在內,因為即便其利潤未必回饋社區,也有波及效應的可能。但狹義的文化產業如果以操作型定義來看,可以說是以社區居民為共同承擔、開創、經營與利益回饋的主體,以社區原有的文史、技術、自然等資源為基礎,經過資源的發現、確認、活用等方法而發展出來的,提供社區生活、生產、生態、生命等社區文化的分享、體驗與學習的產業。
 此產業的特質,在於其多樣性、小型化、分散式,但其就業人口和產值一直保持成長,對於環境和生活品質的提昇均有助益,是所有進步國家亟力推動的部門,例如北歐諸國、英國和日本等。主要是針對上述不同類型之文化藝術產業,就人才培育、研究發展、資訊整合、財務資助、空間提供、產學合作介面、行銷推廣、租稅減免等不同面向,提出整合機制,配合地方政府、專業人士、民間和企業之協作,共同推動,目標希望能夠在就業人口方面增加一倍,產值增加兩倍。
 文化觀光化,近年來,台灣以社區、地方為重點的博物館,如鶯歌陶瓷博物館、三義木雕博物館產業,或私人產業結合的工藝類博物館,屬性明確,目標清楚,都為文化產業挹注了新的力量。
 這種鄉村街角式博物館成為旅遊重心,是各國所營造的事業,在大舉重視並興建博物館的同時,博物館的組織、服務項目也更臻多元與完整。具體的說,各博物館或文化單位,是項旅遊觀光對象時,其參與動機更接近人性的需求,參觀的品質亦趨於提昇中。
 社區博物館的功能除傳統的研究、典藏、展覽、教育外,資訊、圖證、溝通、休閒的現代性功能更形增益項目,如娛樂、學習、冒險、徵信、考據等功能,亦加入其中,尤其博物館成為旅遊業的重點,最為明顯的觀光事業,其衍生的帶動文化事業,增加社會發展機制,強化地方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