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在地漁民慨歎「毛海討」,到專家學者大膽預測,「再濫捕,四十年後吃不到魚的警訊」,都是人類「過漁」造成海洋生態浩劫;我們不但要響應國際間呼籲「慢漁」、「底食」之外,更要執行「休漁」、「護漁」,以及完整規劃海洋牧場,不然引以為傲的優良漁場終有一天枯竭。
英國紀錄片「魚線的盡頭」,宛如海洋版的「不願面對的真相」,中研院研究員邵廣昭取得台灣播映權,加製中文字幕提供機關團體免費索取播放,希望推廣國內海洋保育觀念,聯合報響應呼救,並報導之後,引起大眾關切。
根據一項統計,七成五的全球海域和內陸水域已呈現「過漁」狀態。流網、底拖網對海洋生態造成極大破壞,「慢漁」就是不要把魚抓太快。
大量捕撈及享受廉價海鮮的結果,「便宜了饕客,卻倒楣了魚,漁民也不見得得利」,抓魚稍微慢一點,漁獲量少,價格就會拉高,漁民不見得吃虧。
「底食」則是要消費者多吃食物網底層的魚類。「魚線的盡頭」原著作者也是記者查爾斯克勞福憤怒的說,如果餐廳的菜單上列出瀕臨絕種的老虎,一定會引來撻伐,「但為什麼民眾卻可以容忍瀕臨絕種魚類出現在菜單上?」
在食物網中,位於上層的大型掠食魚類,像是鮪魚、旗魚、鱈魚、鯊魚的數量相對較少,因為體型大、經濟價值高,抓光了這些大型魚類將會減損海洋生物多樣性,造成海洋生態系不穩定,所以鼓勵消費者多吃在生態網底層、數量較多的魚類。
馬祖海域得天獨厚,但近年在大陸漁船炸、濫捕,已造成生態極大破壞,加上在地漁船未守規定過捕,亦對資源造成傷害;所以,海岸巡要力守護漁,為地方海洋做最佳的保護。再者,休漁期更要落實,大陸都有實施休漁期,唯獨在地一直未見行動。
因應未來的漁業產業發展,馬祖有必要針對海域運用做更有前瞻性的規劃,像是養殖漁區的重劃、遊憩海域的界定、雇用漁工船隻的合理作業範圍、休漁期的規劃、落實管制魚體的政策、海磯釣的管理等,馬祖的漁業問題其實存在許多隱憂,漁政機關與漁民之間要建立共識,若我們再不重視,不出幾年,馬祖的漁業發展又要再度面臨蕭條的局面,想要再回復元氣恐怕已非易事。
慢漁、底食、護漁、休漁
- 2010-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