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在面臨國軍精實案後,觀光可以說是目前很重要的產業,然而不是所有鄉親都能在觀光產業中找到自己的出路,為了生計,民間仍有不少農漁民希望透過傳統產業的再造或升級來謀生。時值社會經濟型態的轉型,地方政府有責任也有義務為民眾打造產業再造的有利環境,公務員要以民為本,主動朝積極正面的思考與作為協助民眾,而不是被動消極的加以刁難。
公務部門在受理民眾各種業務時,承辦第一線的公務人員扮演很重要的角色,民眾對政府的信心與支持,也往往經由第一線公務人員的作為給予評價。依法行政固然是所有公務人員奉行的標竿,但不能拿來當令箭。近來有民眾反映部份的公務機關在受理民眾申請案件時,承辦人員所展現的態度讓民眾覺得被刁難,在此我們期許所有的公務人員要摒除這種不良的心態,民眾上門一定是碰到問題或希望政府協助解決問題的,如果是合乎情理法,政府部門都要設法為其解決。
生計是馬祖與交通、土地同等重要的議題,當百姓為了生計請求政府要有某方面的作為時,政府責無旁貸。地區除了公務人員及觀光從業人員外,剩下的多是農漁民,傳統的農漁產業已經不能滿足現今市場與生計的需求,推動產業再造已是必走之路,除了政府大方向的政策外,更需要各界以積極正面的態度來面對。
公務人員以民為本的真義,是作為民眾的後盾,凡事要站在為民謀福利的角度出發,不能應作為而不作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是公務人員最令人詬病的心態,各機關所有公務人員的作為與態度,是直接影響到政府形象與施政成果的。時常聽聞公務部門以法令為擋箭牌,告訴民眾這樣不行、那樣不可,卻少有人主動告知民眾要怎麼做才行,這就是心態積極與消極的最大差別,而積極往往成就大事業,消極則是恍恍度日,招來民怨。
政府把輔導產業當作是施政的項目,輔導產業之目的就是希望為民解決問題,創造生計,要知道多數百姓是疏於法令,基層公務承辦人員應設法解決民眾的問題,而非製造問題。地方自治之後,很多法令是可以透過地方議會來落實的,這是一個共同智慧的社會,絕對沒有獨斷、獨行或自以為是的思考,少數公務人員不會也不能以自己的認知做政策的決定,更何況站在為民服務的立場,應該要正向思考、正向作為。
接下來馬祖會在土地、產業再造等問題面臨很多民眾所謂的申請或陳情,這時候民眾希望看到的是第一線公務或承辦人員給予善意的回應,要讓民眾切實的感受到是在協助為其解決問題,那怕最終沒能解決。善意與積極的過程很重要,也是成功與否的關鍵。
主動為民解決問題 推動產業再造
- 2010-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