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地方大大小小事情,已發生的也好、未發展也罷,大家都不免流於心情,甚或情緒起伏,走不出島民性格的框框,非地方之福,我們不希望這種氣氛像春霧一樣圍繞在島上。
不容諱言,由個人事情到公共事務,令人憂心的現象是,都以個人好惡為出發,評斷事務也欠缺理性,更無具體之論述;同時,參雜喜惡作似是而非的評論、散播,對地方都是傷害。
在體制變革之後,地方諸多事務待治理、待建置、待完善,都需要時間、空間的給予、配合,再做大幅度、大範圍的改革、完備,中間或有過程、過渡,或是轉彎、轉變,但總是少了一分寬容、期許,大家變的不可愛了。
我們一直強調,民主社會最可愛也是最珍貴的地方,就是有不同的聲音、意見,但出發點要絕對是善意、良性的,並且更要多一分體諒、理解,而不是造成分開、分離,甚至分裂。
走過艱辛歲月,回歸自治常態,我們的心情也更要回到常態,固然諸多對地方或個人仍有不合理或不公平的事務存在,合理、合法爭取是應該,但我們的心情、思維要健康,不能再裝入被愁情醃漬的醬缸。
人與事不能做比較,不然也就掉入痛苦的泥淖,我們不能跟別人比,要和自己較量,這樣才會惕厲自我、鞭策自我;再者,猜疑,也是自生困擾,地方有俗諺:我們只有一雙手,不能遮全天下人的嘴巴,先做好自己本分,不去聽信外界的傳說,也不猜疑別人的想法、做法。
我們在求變、求新的年代,希望的是大家從民國99年起先要自己求新、求改,在地方演變過程中,多一分體諒、寬容、包容、祝福、期許,少一分比較、猜疑、分離::,至盼。
地方少一分比較 多一分體諒
- 2010-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