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保「馬祖大樓」封號 建議產權人釋出修繕

  • 2010-03-30
 「馬祖大樓」翁家大宅以它的歷史背景、建物構造以及產權多戶糾結下,先交由公部門進行古厝修繕是最務實的做法,建議翁氏家族產權人摒除己見,共同守望祖產香火,一起守護在地歷史資產。
 經本報初步探訪歷史淵源及背景之後,這棟青石大樓可以確認的是海盜曾佔用設部,年份也可以概略推算在民國30年(對日抗戰後期),迄今至少近70年上下屋齡。根據翁氏家族部分在台成員及馬祖親友、鄰居口述是張逸舟、林義和手上先後興、擴建。因查閱地方相關資料尚無記載,興建正確年份及興、擴建者仍待進一步考證,以還原歷史真相。馬祖日報社的遷入,根據第一代老報人記載,報社在油印時期設址山隴,因空間太小,之後改為鉛印,馬祖指揮部撥配這棟樓房給予使用,時間是民國46年夏,9月3日鉛印創刊號就在此誕生。
 以歷史源流而言,馬祖於對日抗戰時期海盜盛行事件最為外界所津津樂道,是馬祖歷史開發過程不可缺的一頁;「海盜屋」的背景、「海盜後代」的傳說,也是外人最感興趣的神秘故事。以翁氏祖先當年地方政經勢力及大宅興建背景與海盜部隊有著不可分割連結,這棟大樓在地方古厝中有它的歷史價值地位。再者,陪伴馬祖走過半個世紀的馬祖日報創刊在此出生,牆上留下泥塑報社大名及馬祖首任指揮官題名筆跡,更豐富了大樓歷史場景及內涵,未來規劃修繕再推動成立馬祖海盜博物館南竿館,不但延長馬祖旅遊景點,也保存在地珍貴歷史。
 以建物構造來說,大樓面積寬敞,青石牆面,屋內天井設計,樑柱為蓮花底座,大門及門窗拱形等樣貌,在南竿屬傳統大戶宅院之一,當具再利用並賦予活化之價值。現雖頂塌,但散落屋內木材有的仍可使用,若能及早修護,可增古厝原味。
 長年以來古厝無法修繕,其因在於產權多人,意見多元,這是必然現象與過程,但必須經由不斷溝通、說明;我們同時呼籲產權人採最務實的做法,以目前石牆猶在的價值,交由公部門規劃修繕,不然再拖延下去,一旦傳統建築修繕保存補助計畫終止,或是牆面再倒,夷為平地,在時間點及利基點將會流失。再以地方目前興建費用,不論產權人採何種方式改建或新建,除相互存有歧見待排除外,個戶動輒花費數百萬元;同時,此間住宅興建甚多,房屋有價無市。就各面向優劣分析,建議產權人為了自己或為了地方,將這荒廢倒塌的古厝交由在地相關部門處理是最聰明的、最長遠的作法,且最後產權還是屬於你們,誰也搬不走,並永保「馬祖大樓」之封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