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過生活

  • 2010-05-16
 人們現在經常把低碳生活、低碳消費這些新鮮詞彙掛在嘴邊,當低碳的概念慢慢深入我們的生活,就會有愈來愈多的人希望通過自己的實際行動來實現節能環保、健康綠色的生活。
 低碳生活中的碳指的就是二氧化碳,而低碳的目的就是要努力降低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從而維護健康的生活環境。低碳是一種生活習慣,是一種自節約身邊各種資源的習慣。少開車、少吃肉、少用紙張和一次性筷子,盡量節電……只要能從日常點滴做到不浪費,就可以實現低碳生活。
 雖然不像工業排放那樣明顯而具有規模性,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碳排放量卻同樣十分可觀,而且這些排放都是不經意間製造的,其中不乏與工業排放緊密相關的生活消耗,因此低碳生活並非逢場作秀,而是一場實實在在關係到生存環境的生活方式改革。
 長期以來形成的生活習慣和消費模式,在短時期內確實難以改變。在這種慣性生活模式下,推行低碳生活也可能會帶來不便,但這些並不能成為拒絕低碳生活的理由。當然,低碳並不意味著刻意節儉,刻意放棄一些生活享受。低碳生活與提高生活水平並不衝突,其中關鍵是找到結合點,探索低碳可持續消費模式。
 我們是如此依賴能源,但對於能源的使用往往不是很在意,常常以為只要按下開關、插上插座,電隨開即來、隨插即有;加油站遍佈大小城鄉,汽機車可隨處加油馳騁街頭,只有電費單來時或看到加油收據,才心疼油電費又要多繳些,可曾想過:這些油電費並未真正反應化石燃料轉換為可使用能源的成本,像是空氣污染、環境破壞,甚至是我們的健康。
 家庭是國民生活的重心,在日常生活活動中,有效的減輕對環境負荷,將可獲致減碳的效益,是低碳生活的原點。提升家庭成員的環境意識,在生活中節約能源、電力、瓦斯、水及紙等的利用,購買有環保標章、節能標章及省水標章之產品,更換省能照明、省水器具,購買家電、汽車時選擇能源效率高者,出門短程盡量以公共交通工具或以腳踏車代步,旅行則以生態旅遊等,將可達到整體環境負荷的減低。
 因此,「節能減碳.救地球」要從個人、學校、企業、政府等等齊心凝聚共識,用行動來落實。個人對自己的節能行為必須負責,學校及老師、政府等則應廣為宣導省油省電的重要,例如隨手關燈、多步行、多共乘、多搭乘大眾交通工具;尤其在選購或更新電器用品時,以挑選節能的燈具、冷氣、電冰箱等為主要考量,舉省電燈泡為例,其耗用的能源只有十五年前的四分之一。節約能源,非但不是割捨或犧牲,而是以更有智慧的方法使用最新技術,也依然能夠過著低碳又富足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