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運改善另一備案--兩艘「新臺馬輪」對開的可能性

  • 2010-05-28
 馬祖未來發展之鑰必在交通,快速穩定的海上交通是可以迅速達成的目標,也是地方政府積極努力的目標。以民眾及遊客觀點來看,未來必然要比過去及現在好,朝三體快輪目標努力,自然樂見其成,讓地方交通邁入另一個里程碑;但萬一受到主、客觀因素未能達成目標,回到單艘臺馬輪時代卻並非最好選擇,也許另一備用替代方案可以是兩艘「新臺馬輪」對開的新局面。
 馬祖海上交通走過軍方運補艦及AP艦年代四十餘年,每月往返基隆、馬祖、東引三至四航次,結束軍管邁入地方自治後,購入一艘中古客貨輪「臺馬輪」,而每日的往返台馬之間也讓馬祖交通大躍進,今天的馬祖鄉親自然無法接受任何交通走回頭路的可能性,這點是任何中央到地方政府都必須清楚瞭解的事實。
 臺馬輪船齡已逾25年,船體、機械均呈現老化且故障連連,在海象不佳、週二航修日及年度歲修時期都必須停航,另外找替代船舶;而由於僅有一艘船舶,也無法進行大家理想的夜間雙向夜航的目標,白天耗費八個小時坐船,對搭船者而言,不但費時又辛苦,自然成為機場關閉的替代方案,而非第一選擇。
 縣府推動引進新世代三體快速船,全面提升馬祖海運競爭力,除船速高達(近)40節,更有良好穿浪性,可提供穩定舒適及快速的航行,而此艘世界級科技高性能船舶,也可望能為地區整體觀光發展開先鋒;而有更好、更快的船可坐,原則上無可挑剔,因為營運效能或是成本因素,都是決策者應考量,而非老百姓,即便東引鄉親也僅關注停不停靠東引的問題。
 可以擁有三體快輪取代臺馬輪,馬祖老百姓自然樂見其成,但萬一真的無法成真時,有沒有別的可行方案,要比現行方案更佳,是我們可以提前思考的問題。臺馬輪五千噸、合富輪二千多噸,但抗浪性是合富輪較佳,原因是當初造船時,臺馬輪就是為內海設計的船,若新造船目標設定在三千噸上下,並造兩艘抗浪性佳的「新臺馬輪」,船速在25節上下,不但可以夜間雙向夜航,加上打造休憩型的內部裝潢,豪華的套房、優質影音設備及休閒設施等,可以同步搭載數百人的船舶,對於台灣現今最遠航程的馬祖線,也許可以成為另一條海上觀光路線。
 平心而論,海上交通工具的改善,在推動新高速船隻後,固然引起不同意見,但可喜的是大家有了新思考,而不會只以單一的傳統船在打轉,這是好的開始。當然,快速、先進是首選,假如三體快船我們無法如願,兩艘「新臺馬輪」也可列入備案,兩艘對開的優點在於,可以雙向夜間行駛,沒有替代船舶的問題,可以輪流歲修、航修,船舶所需零件、備品僅需一份,可以互相支援,降低突發事件的因應危機,也沒有船員必須重新受訓或港埠設施需配合等問題;當然缺點是必須備妥兩組航行人員,所增加的成本支出,在增加的客、貨源收入上可否支應,但與購置三體快輪一樣,細部成本可以精算,技術性因素可以克服,重點在於我們未來的海上交通一定要比現在更好、更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