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提升島際交通運輸品質

  • 2010-08-21
 莒光各界日前再度針對改善對外交通向縣府陳情,所會各界為交通請命展現團結的氣勢,政府自當予以重視。馬祖地小島散,除了台馬間的交通外,島際間的交通改善也是政府施政的重點之一;除了莒光之外,包括東引、北竿都面臨某種程度的改善需求,政府應全方位思考島際交通改善對地方發展的重要性。
 「若要發,先開路」,這句話是任何一個發展中區域的關鍵因素,馬祖的發展當然與交通息息相關。回顧馬祖島際交通改善,從最早的小漁船到貨船,再到現在的小白船,改善很多,但卻無法因應地方快速發展的需求。在各個離島之中,每個島都有其特性與不同的需求,若改善島際交通全然從效益面考慮,那麼交通將會是影響發展進步的一大毒藥。
 莒光地處偏遠,除了對南竿本島外,東、西莒之間也需要船隻來結合,莒光各界對現有委外船型的服務頗有微詞,希望政府在委外招標時,能將資格標提升,這方面也獲得縣府正面回應,但莒光民眾最終仍期望政府能加速建造200噸級的大船加入營運,才能全面提升運輸品質。政府的離島交通政策從最早的公船公辦到公辦民營,再到現在民船民營,多年來的交通政策沒有準則是因為市場變化與經營策略的改變,但究竟那一種模式最適合馬祖,其實各航線營運現況有異,作法亦不相同。處於虧損狀態的航線不能光從效益面考量,政府在維持基本便利性的同時,民眾更希望經由交通便利性的提升帶動地方發展。
 在北竿方面,現行十九噸級的吉順號,在營運四年多以來,發現船型並不是最理想的,而北竿航線是馬祖三條離島航線之中,唯一船公司沒有接受政府補助的賺錢航線,所以除了便利性之外,每年有超過十八萬人次的運量,對運輸品質的要求也會更高。包括航運業者也認為,十九噸級的船隻已不再適用南北竿航線,但船隻若要升級為三十或四十噸級,牽涉到營運成本的提升,成本可能直接影響到既有每天十二班的便利性,此時若沒有政府的介入與支持,多航班的便利性與較大型船隻的舒適性將難以兼顧。
 在東引部份,現階段最為重要仍是臺馬輪的彎靠制度,由於距離南北竿較遠,冬天又有海象的考量,非一般噸位船隻所能應付,若改變臺馬輪的彎靠模式,勢必得建造一艘三、四百噸級的船隻,屆時營運所面臨的虧損也要詳加估算。馬祖各島特性不同,對海運交通的需求自然也不同,政府如何在有限資源下,讓離島交通品質與便利性兼顧,的確是項不容易的任務,更需要中央的支持才能逐步落實交通改善的目標。